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搜尋記憶以獲取特定資訊:“我把車鑰匙放在哪裡了?”“我真的關掉烤箱了嗎?”有時,他們會積極地回憶過去:“還記得上週那個瘋狂的夜晚嗎?”然而,並非所有的回憶都是自主選擇的;有些記憶形式是無意識的。也許最著名的例子是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也稱為《往事追憶錄》)中的一個場景。當敘述者喝著茶,吃著一種叫做瑪德琳的小而胖的海綿蛋糕時,這種味道喚起了他對小時候在姨媽家吃同樣點心的記憶。
研究人員開始研究一種相關的記憶形式,稱為思維閃現,即突然且意外地闖入意識的知識片段,例如詞語、影像或旋律。與普魯斯特的例子不同,思維閃現(由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榮譽退休教授喬治·曼德勒創造的術語)似乎與它們闖入的時間和思想時刻完全無關。它們通常是詞語或短語,而不是影像或聲音,而且它們通常發生在某人正在進行不需要太多注意力的習慣性活動時。(例如:你在洗碗時,腦海中突然冒出“猩猩”這個詞,沒有任何明顯的原因。)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周圍環境中甚至在之前的想法中識別思維閃現的觸發因素極其困難——它們似乎憑空出現。
心理學家們正在發現,思維閃現並非真正隨機——它們與我們對世界的經驗和知識有關,儘管存在隱藏的線索。關於思維閃現的研究尚處於初步階段,但到目前為止的研究表明,這種現象是真實且常見的。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頻繁地注意到他們的思維閃現,而頻繁的思維閃現可能會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並提升創造力。然而,在某些人的頭腦中——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維閃現可能會從良性現象演變成令人不安的幻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有更多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英國赫特福德大學的心理學家莉婭·克瓦維拉什維利和曼德勒提出,思維閃現通常可以用一種長期啟動來解釋。啟動描述了記憶運作的一種方式:每一條新資訊都會改變大腦隨後對相關資訊的反應。“我們每天遇到的大部分資訊都會啟用大腦中的某些表徵,”克瓦維拉什維利解釋說。“如果你經過一家炸魚薯條店,不僅魚的概念可能會被啟用,許多與魚相關的概念也可能會被啟用,並且它們可能會保持啟用一段時間——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之後,環境中的其他事物可能會觸發這些已經活躍的概念,這會讓人感覺它們憑空出現。”她說,這種現象可以促進創造力,因為“如果許多不同的概念在你的腦海中保持活躍,你就能比啟用立即消失更有效地建立聯絡。”
最近,克瓦維拉什維利和她的同事發表了一項研究,探討了思維閃現可能存在的陰暗面。研究人員想知道,日常無意識回憶與在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強迫症等精神疾病中觀察到的侵入性思維和幻覺有多相似。《精神病學研究》四月刊上發表的結果表明,精神疾病患者比健康人更常出現思維閃現,但現在就斷定突然出現的記憶與幻覺有關還為時過早。
克瓦維拉什維利一直在進行更多關於這種現象的研究,特別是關於音樂思維閃現及其與人們腦海中不斷重複播放的歌曲的關係。“對思維閃現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她指出。“我對它們感到好奇,因為它們看起來如此隨機,但這些思維閃現是關於世界的真實知識片段。它向我們展示的是,即使我們有意識地不瞭解,我們的潛意識也常常知道經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