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是非洲戰亂地區的主要受害者

戰爭期間,象牙盜獵率上升,動物繁殖率下降

戰爭時期,野生動物更可能被人類獵殺或因人類尋求庇護所而被迫離開其自然棲息地。象牙盜獵率上升,動物繁殖率下降。

從1950年到2000年,全球超過 80%的戰爭 發生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其中一些位於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區。由於在衝突地區難以獲取生態資料,戰爭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一直是研究的挑戰。但一組研究人員查閱了約200份檔案,並發現了一些規律。他們在週三發表於 《自然》雜誌 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他們的發現以及對未來保護政策的建議。

喬希·達斯金,耶魯大學生物圈研究所的保護生態學家,也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說他的團隊選擇研究非洲,因為非洲是地球上為數不多的擁有近乎完整野生動物種群的地區之一。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個地方象徵著戰爭對野生動物的更廣泛影響,特別是,戰爭和野生動物在這個大陸上都非常引人注目。”

達斯金在2012年在莫三比克戈龍戈薩國家公園進行實地調查時瞭解到了這個問題。從1977年到1992年,莫三比克經歷了內戰。 近一百萬人喪生。達斯金說,在此期間,反叛軍和莫三比克政府多次將戈龍戈薩作為總部,公園內的本土物種面臨許多威脅。

達斯金說,人們在熱帶草原上獵殺了所有的大型哺乳動物。“在非洲熱帶草原上通常能想到的所有動物——大象、水牛、斑馬、角馬和許多羚羊物種——都曾在這個公園裡出現過,但在那段時間裡,公園裡超過95%的野生動物都消失了。”

在最新的研究中,達斯金和他的團隊分析了1946年至2010年間存在的少量資料。他們研究了19個非洲國家的126個保護區內的36種大型草食性哺乳動物(包括大象和河馬)的253個種群。達斯金專注於這些大型哺乳動物,因為它們被稱為“關鍵物種”,這意味著如果它們的數量下降,它們的生態系統可能會崩潰。

研究人員隨後發現,戰爭席捲了超過70%的非洲公園,而衝突的頻率——戰爭發生的頻率——是野生動物種群趨勢的最關鍵預測因素。在衝突時期,種群增長率下降。其他因素,如保護區面積、衝突強度或乾旱事件的影響較小。

達斯金列舉了動物在人類衝突中遭受苦難的多種直接和間接方式。例如,直接死因包括為了食物而獵殺動物或為了象牙而偷獵。目前尚不清楚槍擊或炸彈是否在那段時間傷害了任何動物,但這仍然是一種可能性。間接原因包括人類逃離暴力並在動物棲息地尋求庇護所造成的干擾、食物短缺或繁殖機會減少。

“你可以將戰爭視為一種‘連鎖效應’,這意味著戰爭無意中損害了野生動物種群,”倫敦國王學院的生態學家 羅伯特·弗朗西斯 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例如,如果種群的繁殖週期受到影響,那就很難恢復。戰爭對繁殖的影響將對未來的種群產生連鎖反應,因為恢復到健康的種群階段需要數十年時間。”

弗朗西斯說,研究人員早就知道這個問題,但不知道這種“連鎖效應”的程度和細節。他認為這項研究可以為其他關於該主題的研究和政策提供資訊。

“非洲經常發生衝突,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弗朗西斯說。“因此,我們需要找出在停火或和平時期維持保護的方法,並在這些地區建立保護遺產。”

儘管這些發現看起來很黯淡,但達斯金的團隊表示,雖然衝突確實導致種群數量下降,但很少導致滅絕,這表明戰亂地區的種群可以從快速下降中恢復過來。

“種群很少完全消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像戈龍戈薩這樣的地方,政府和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在那裡創造了條件,從而減少了偷獵事件的發生,更多人過上了更健康的生活,每個人都珍視他們受保護的公園和野生動物,”達斯金說。“這些地區存在恢復的潛力,因為只有當公園周圍的人類社群取得成功並處於和平狀態時,保護才能成功。”

本文經 PBS NewsHour 許可轉載。它於2018年1月10日 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