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認知自由權

一種新型腦成像技術可能會暴露——甚至改變——我們的私密想法

克里斯蒂安·德拉韋多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人類的思想作為絕對免受外部侵犯的領域這一觀念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然而,今天,這種假設可能不再成立。精密的神經影像機器和腦機介面可以檢測神經元的電活動,使我們能夠解碼甚至改變伴隨心理過程的神經系統訊號。雖然這些進步在研究和醫學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它們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倫理、法律和社會挑戰:確定在何種條件或何種條件下,獲取或干預他人的神經活動是合法的。

這個問題具有特殊的社會相關性,因為許多神經技術已經從醫療環境走向商業領域。透過成像解碼心理資訊的嘗試也出現在法庭案件中,有時以科學上值得懷疑的方式進行。例如,在2008年,印度一名婦女因腦部掃描顯示(據法官稱)關於犯罪的“經驗知識”而被判犯有謀殺罪並被判處終身監禁。神經技術作為審訊目的的測謊儀的潛在用途受到了特別關注。儘管專家們持懷疑態度,但商業公司正在推銷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和腦電圖技術來確定真相和謊言。軍方也在出於另一個原因測試監控技術:使用腦刺激來提高戰鬥人員的警覺性和注意力。

腦讀取技術可以被視為又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它在數字世界中進一步侵蝕了我們的個人空間。但考慮到我們精神隱私的神聖性,我們可能不太願意接受這種侵入。事實上,人們可能會將這項技術視為需要重新概念化基本人權,甚至創造神經特定權利的東西。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律師們已經在談論認知自由權。這將賦予人們在涉及可能影響其思想的技術使用方面做出自由和 компетентных 決定的權利。精神隱私權將保護個人免受第三方未經同意侵入其大腦資料,以及未經授權收集這些資料的行為。神經層面的隱私洩露可能比傳統的隱私洩露更危險,因為它們可以繞過有意識推理的層面,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被讀取思想時無法得到保護。這種風險不僅適用於掠奪性營銷研究或過度使用此類技術的法院,也適用於會影響普通消費者的應用程式。最後一個類別正在增長。最近,Facebook公佈了一項建立語音轉文字介面的計劃,以將思想直接從大腦翻譯到計算機。三星和 Netflix 等公司也在進行類似的嘗試。未來,大腦控制可能會取代鍵盤和語音識別,成為與計算機互動的主要方式。

如果腦掃描工具變得無處不在,將會出現新的濫用可能性——包括網路安全漏洞。連線到大腦的醫療裝置容易受到破壞,牛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認為,同樣的漏洞也適用於腦植入物,導致可能出現一種稱為腦劫持的現象。這種潛在的濫用可能會促使我們重新概念化精神健全權,這已被公認為是一項基本人權。這種新的理解不僅可以保護人們免受拒絕接受精神疾病治療的待遇,還可以保護我們所有人免受透過濫用技術對我們神經活動造成的有害操縱。

最後,心理連續性權可能會保護人們的精神生活免受第三方的外部改變。正在探索用於減少軍隊睡眠需求的同類大腦幹預措施也可以進行調整,以使士兵更具攻擊性或更無畏。神經技術帶來益處,但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意外風險,我們需要神經科學家、法律專家、倫理學家和普通公民的公開辯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