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氣候變化可能促進了人類創新

天氣變化可能促使了複雜工具甚至藝術的發展

今天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開發技術來應對氣候變化;碳捕獲技術、可再生能源和耐旱作物只是其中的幾個例子。

但研究人員最近了解到,我們的文明並不是第一個在地球氣候變化時進行創新的文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距今28萬至3萬年前,發生在今天南非的技術創新“脈衝”可能是由該地區天氣條件的劇烈變化所驅動的。

在這個被稱為中石器時代的時期,人類發展了最早的象徵性藝術,例如雕刻過的紅色赭石碎片和鴕鳥蛋殼容器。在此時間範圍內,還確定了諸如可能用於項鍊的穿孔貝殼以及相對複雜的石器和骨器等人工製品的年代。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從用於製造工具的石頭來源來看,很明顯有些石頭被運輸了數百公里,這表明存在長途貿易網路,”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地球科學系的榮譽研究員、該論文的作者之一克里斯·斯特林格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

然而,這些重大的技術和行為發展是以不規律的爆發形式發生的,其原因直到現在仍然是一個科學謎團。

“其中一些文化群體發展得非常迅速,但它們也衰落得非常迅速,”英國卡迪夫大學地球與海洋科學學院的伊恩·霍爾說,他也為本月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通訊》上的報告做出了貢獻。

“關於其確切機制可能是什麼,已經有很多爭論,當然也討論過氣候問題。但從來沒有任何好的證據表明存在與發展相匹配的氣候特徵,”霍爾說。

研究人員分析了在南非東開普省海岸附近採集的一個海洋沉積物巖芯,該巖芯靠近大凱伊河入海口。大約10萬年的河流排放物反映在這個巖芯的沉積物中,首次提供了該地區水文條件的詳細歷史。

將溫暖潮溼時期與更豐富的考古發現聯絡起來
大凱伊河和其他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富含氧化鐵的沉積物。透過檢查巖芯中鐵與鉀的比例,研究人員瞭解到在中石器時代降水量的相對突然變化。

這些降水和溼度的迅速增加,正如沉積物巖芯中較高的鐵含量所反映的那樣,很可能是由全球氣候波動引起的。

在所謂的亨利希事件中——全球氣候中自然但仍然很大程度上無法解釋的波動——大西洋的環流顯著減緩。正如該論文所說,大西洋的這種“雙極蹺蹺板行為”導致了熱帶輻合帶向南移動,將季風雨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帶到了南非地區。

研究稱,因此,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片地區將陷入乾旱,而非洲東南部則變得更加溫暖、潮溼和潮溼,轉變為早期人類群體的主要棲息地。這些事件發生在數千年內——在氣候時間尺度上相當快——並導致年平均氣溫變化高達10攝氏度。

當將該地區水文變化的歷史與中石器時代的人工製品進行比較時,研究人員發現“南非的考古記錄與海洋巖芯中看到的突然氣候變化的時間之間存在驚人的對應關係”,該研究指出。

霍爾說:“我們發現,非洲東南部的溫暖潮溼條件幾乎與北部這些降溫事件的時間完全吻合。” “所有考古證據都落在這些潮溼溫暖的時期內。”

儘管這些條件為什麼會刺激早期技術發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研究人員推測,人口更高、更集中的人類群體更有可能發展出新的想法。斯特林格說,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人類人口降至一定的人口密度水平以下時,文化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

他說:“如果人口相對稠密且相互作用,則會發生相反的情況,因為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想法,並且有更大的機會被保留下來。”

斯特林格補充說:“氣候、人口增長和創新之間的聯絡對於我們今天也很重要,因為我們很幸運地擁有了最近一段漫長(大約10,000年)的相對溫暖和氣候穩定的時期。” “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在數量和創新方面都取得了蓬勃發展,但快速而不利的氣候變化肯定會威脅到我們的成功。”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導報》。www.eenews.net,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