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的蛇頸龍化石表明這種海洋爬行動物會照顧幼崽

一個單獨的大型幼崽表明蛇頸龍會照顧它們的幼崽。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作者:Zoë Corbyn,來自自然雜誌

一種已滅絕的海洋爬行動物蛇頸龍的化石表明,這些動物不僅會生育幼崽,而且還可能像今天的鯨魚和海豚一樣照顧它們的後代。

這塊有7800萬年曆史的化石,屬於一種名為波利科蒂勒斯·拉蒂皮努斯(Polycotylus latippinus)的四鰭巨型生物,已經在博物館地下室裡未經檢查地存放了近25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其他已滅絕的海洋爬行動物,如魚龍、滄龍和離龍,已知會生育幼崽,這種策略稱為胎生。這是第一個證據表明蛇頸龍也這樣做,而不是在陸地上從卵中孵化後代。

“我們瞭解蛇頸龍已經將近200年了,但儘管有出色的化石記錄,我們以前從未發現過懷孕的蛇頸龍,”西弗吉尼亞州亨廷頓市馬歇爾大學的古生物學家羅賓·奧基夫說,他與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路易斯·奇亞佩一起分析了這塊化石。

與其他古代海洋爬行動物不同,後者會生育許多小型幼崽,而波利科蒂勒斯化石顯示,在一隻470釐米長的母親體內只有一個150釐米長的大型胎兒。這個胎兒有20個椎骨,肩膀、臀部和槳骨清晰可見,據認為大約長大了三分之二。這項發現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現代動物母親,如人類、大象以及鯨魚和海豚,它們生育少量大型後代,會在育兒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如果你要透過生育一個單獨的大型幼崽來孤注一擲,那麼你想要照顧這個幼崽就非常有意義了,”奧基夫說。

奧基夫推測,蛇頸龍可能也做了同樣的事情,並且可能為了保護而群體生活,這使得它們的社會生活更類似於現代海洋哺乳動物,而不是其他已滅絕的海洋爬行動物。他說,另一種選擇,即幼崽出生時就已準備好照顧自己,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胎兒未融合的骨骼表明它在出生時不會在生理上獨立。

奧基夫指出,一些現存的爬行動物,如一些石龍子,也會生育少量大型幼崽。它們也表現出類似哺乳動物的社會行為。

展出中

堪薩斯州海斯市斯特恩伯格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史前海洋爬行動物專家邁克爾·埃弗哈特說,這個標本“非常壯觀”。“它回答了我們多年來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他說。

但埃弗哈特也認為,斷定蛇頸龍的社會生活和生殖生活與其他已滅絕的海洋爬行動物截然不同還為時過早。“我想先看到另外六個標本,”他說。

一位私人化石獵人在1987年在堪薩斯州發現了這隻蛇頸龍。它被捐贈給了洛杉磯縣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那裡它未經處理地存放著。“一直有傳言說地下室裡有一塊懷孕的蛇頸龍化石,”奧基夫說。

去年,決定展出這塊化石,並獲得了用於其準備和展出的必要資金。這隻蛇頸龍剛剛在博物館新的恐龍大廳展出。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2011年8月11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