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氣候變化下的未來城市

數億人口,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正在湧入城市。 如果沒有指導方針,這些城市可能會鎖定高碳基礎設施,從而使應對氣候變化變得更加困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想象一下未來的通勤方式:“傑森一家”,還是更像“銀翼殺手”?

家用轎車會在蔚藍的天空中穿梭,還是機器會在永恆的黑夜中爬過崎嶇的天際線?

這些景象是娛樂業的常見素材,但在大學、政府和工業界卻理所當然地稀缺。 沒人有水晶球能顯示哪些未來的技術和行為——其中一些肯定會讓今天的城市居民感到驚訝——已經變得司空見慣。

在氣候領域,這樣的水晶球將非常有用。 一些交通運輸專家,在研究人口和經濟趨勢後,看到了一個巨大的碰撞過程:數億人口,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正在湧入城市。 他們的能源和資源需求——以及他們上班的方式——是全球排放量的一個巨大變數。

這些專家表示,除非有人指導城市發展,否則它們可能會鎖定高碳基礎設施,從而使應對氣候變化變得更加困難。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資料,城市地區已經佔世界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二左右,到2030年將達到73%。 未來的城市將更大,數量也會更多。 聯合國的資料顯示,2009年有21個“特大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群。 到2025年,將有29個——它們將容納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

如果化石燃料真的被鎖定了呢? 英國智庫“未來論壇”的“未來”高階顧問伊萬娜·加茲巴拉表示,城市仍然會適應這一現實。 只是情況不會樂觀。

從“蔓延城”到“可再生城”
“無論如何,未來都會發生一些非常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要麼迫使我們以被動的方式做出改變,要麼我們選擇今天就預見並先發制人,透過我們現在開始思考的創新和解決方案來應對,”她說。

未來論壇最近釋出了《特大城市在行動》報告,這是一項關於世界城市未來走向的思想實驗——是走向無限蔓延和交通擁堵,還是高度計算機化的通勤方式以同步的節奏彼此並行? 它們會透過減少碳排放和汙染來調整,還是這些會成為城市生活的永久禍害?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該論壇諮詢了研究人員和城市規劃者,以及沃達豐、通用汽車和塔塔汽車等公司。 這些公司已經在為未來的城市制定戰略,因為他們想在那裡賺錢。

根據情況發展,這筆錢可能會以非常不同的方式到來。 在《特大城市》報告中,未來城市有四種可能性,每種可能性都有一個基本的組織原則,每種可能性都有其優點和缺點。

例如,“蔓延城”代表了私家車的最終勝利:城市儘可能快地拓寬和延長道路,但它們仍然輸給了交通擁堵,交通擁堵像心臟病一樣侵蝕著大都市的心臟。

相比之下,在“計劃城”中,化石燃料價格過高,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因此政府規劃並計算機化其公民的生活,以使城市正常運轉。 這使得許多人可以在家工作;其他人可以呼叫自動駕駛汽車,融入同步通勤網路。

然後是兩種低碳情景,“可再生城”和“社群城”。 在第一種情景中,特大城市透過擺脫國家控制並建設密集的開發專案和公共交通來清理環境。 在第二種情景中,權力進一步下放:城市中心消失,一個人的整個生活都融入社群。 人們基於開源技術建造自己的交通工具,例如電動汽車、腳踏車和踏板車。 有些人在家釀造生物燃料。

國家可以跳過城市蔓延嗎?
未來論壇沒有預測哪種情景將在未來的特大城市中佔據主導地位。 但其報告明確指出,這些城市可以選擇低碳道路或高碳道路。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選擇將有所不同。 以鳳凰城為例,它是美國發展最快的大都市區之一,也是最以汽車為導向的地區之一。 2005年,有370萬人以這裡為家,但到2030年,將達到600萬人。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該地區將在現在到2030年間花費400億美元擴建道路並增加89英里的新道路。 它還將花費160億美元用於新的交通運輸,包括公交“超級網格”;其中大部分資金來自七年前做出的將更多資金用於交通運輸而不是道路的決定。

那不完全是蔓延城,但公共交通起步太晚,短期內不會成為主要的交通方式。 “在西部地區,從一開始,方向就是汽車,”馬里科帕縣政府協會的高階專案經理羅傑·赫爾佐格說,該協會制定了區域規劃。 他說,當MAG對該地區進行預測時,即使對公共交通進行了大量投資,它也不期望公共交通承擔超過5%的出行量。

在亞洲,挑戰是不同的:許多相關的基礎設施尚不存在。

“問題是,你如何跳過我們在美國攀登的階梯中的一些臺階?”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聯邦交通政策主任德隆·洛瓦斯說。 “你如何跳過蔓延城?”

城市面臨著以汽車為“變數”的增長之痛
印度艾哈邁達巴德是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城市之一。 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其成群的紡織廠為它贏得了“東方曼徹斯特”的綽號。 這些工廠從未遠離市中心,因此城市發展密集。 世界資源研究所運營的交通專案EMBARQ印度專案主管馬達夫·派伊說,即使在今天,艾哈邁達巴德的普通居民上班仍然需要行駛約5或6公里(3.1至3.7英里)。

像其他印度城市一樣,艾哈邁達巴德預計將實現驚人的增長。 其450萬人口將使其成為美國第二大城市。 派伊說,到2030年,它有望增長到1000萬——特大城市規模。

為了防止在許多其他印度城市看到的交通擁堵和汙染,派伊說,艾哈邁達巴德正在建設50公里的快速公交系統(BRT),這種方法模仿火車,但成本要低得多。 該市還要求新的開發專案沿著這些走廊進行,以便未來的居民不必擁有汽車。

相比之下,在班加羅爾,蔓延城可能正在形成。 派伊說,該市經濟主要由位於城市郊區的資訊科技園區驅動。 郊區在這些園區周圍迅速擴張,使得12至15公里(7.5至9.3英里)的汽車出行成為常態。 印度報紙《印度教徒報》3月的一篇文章稱班加羅爾的道路是“該國最混亂的道路之一”。

派伊認為,班加羅爾遲早將不得不痛苦地轉型,擺脫私家車。

“最終,所有城市都將不得不這樣做,因為否則你只會陷入交通癱瘓。 ……我可以預見到像班加羅爾這樣的城市會變成曼谷,”他說。 “你會發展,但你會帶著一個城市陷入交通癱瘓的所有痛苦而發展。”

在派伊和其他精明增長倡導者看來,汽車是決定城市擴張或緊湊程度的變數。 理性基金會城市和土地利用政策主管薩姆·斯塔利不同意:他認為亞洲城市可以擁有汽車,同時減少碳排放。

斯塔利正在研究中國城市的交通出行,他認為汽車是未來的現實; “個性化出行”太快捷、太便宜,公共交通無法取代它。

努力駛向更清潔的未來
但他也認為這可以是一個可持續的未來,如果汽車能夠擺脫碳排放。 他說,在美國,除了溫室氣體外,幾乎所有汽車汙染都已透過技術進步消除。 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現在為解決溫室氣體問題提供了一種方法。 “我們可以在不改變出行方式的情況下實現脫碳。 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他說。

斯塔利認為,未來的中國必須將道路和公共交通兩種解決方案都應用於正在現代化並渴望出行的城市。 他說,這在許多城市設定出行方式目標方面顯而易見。 例如,在北京,公共交通的目標是27%,步行20%,腳踏車23%,汽車29%。

大多數城市的公共交通目標為40%至50%。 但城市並非試圖讓這些乘客擺脫汽車——而是試圖讓他們擺脫腳踏車和人行道。 他們試圖讓人們走得更遠、更快。 事實上,轉向公共交通甚至可能導致碳排放量淨增長。

《特大城市在行動》報告認同人們在這種意義上尋求更多的“出行”,但它也提出,未來出行可以採取新的形式。 例如,在高度自動化的“計劃城”中,公司開發了更好的傳輸影片、音訊和其他資料的方式,因此遠端辦公實際上已成為一項主要的氣候和節能戰略。

在一個描繪“計劃城”的短片卡通中,一個名叫薇的角色解釋說,她的丈夫在家工作:他是一名“虛擬工程師”,在海水淡化廠控制機器人,但他使用家中的大型配電盤。

薇自己乘坐自動駕駛汽車上班——這個想法在2002年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出現時,給交通運輸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非常有道理,不是嗎?” 薇說。 “關掉大腦,去上班。 有這麼多人,我很高興由一臺大型計算機來負責。”

但我們想住在那裡嗎?
在這裡,薇談到了超越通勤和碳足跡的變化。 《特大城市》提出,城市組織改變了社會的基本結構。 精英階層會掌握更多權力嗎? 宗教會變得更受歡迎嗎? 政府是中央集權還是權力下放?

這座城市甚至會成為一個值得居住的地方嗎? 報告的作者之一加茲巴拉說,“計劃城”作為一個例子,有其優點——對資源和能源的超高效利用。

但“如果你過度依賴技術解決方案,並且過度依賴中央指揮,”她說,“你最終可能會得到一個可以運轉的世界,但你不一定會最終得到一個非常宜人的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特大城市在行動》思考的不僅僅是我們將乘坐的交通工具,或者大都市的外觀和佈局。 其四種願景有一個共同點:未來的城市不可能像今天的城市——即使僅僅是因為它們不能。

經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許可,轉載自Climatewire。 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