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和蛾翅膀上的同心圓或眼點——就像在這隻蘇拉卡蠶蛾上看到的那樣——不僅看起來像真正的眼睛,而且可能還顯得直接瞪著來自各個方向的捕食者,科學家們已經發現。這種被稱為“蒙娜麗莎效應”的視錯覺可能會嚇退潛在的攻擊者,併為昆蟲爭取足夠的逃生時間。
科學家們懷疑,帶有深色“瞳孔”在中心,周圍環繞著較淺“虹膜”的眼點,看起來像捕食者的真眼睛。德國耶拿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的生態學家漢娜·羅蘭想看看這種假凝視的方向是否對效果有貢獻。她的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生態學與進化前沿》雜誌上。
首先,羅蘭和她的合著者訓練小雞攻擊藏在跑道盡頭兩個眼點紙質列印品後面的粉蟲。當眼點的瞳孔專門指向小雞的方向時,這些鳥反覆跑到紙前,然後退後,並且它們等待了幾分鐘才發起攻擊——這是警惕的跡象。但是,當瞳孔看起來反而看向遠離小雞接近的方向時,這些鳥在幾秒鐘內就發起了攻擊。位於中心的瞳孔,雖然不如直接盯著小雞的瞳孔有效,但與看向另一側的瞳孔相比,導致了更長的延遲。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表明它們確實在關注眼點中瞳孔的方向,並將它們感知為類似眼睛的刺激,”羅蘭說。她補充說,昆蟲世界中最常見的同心眼點,對於小雞來說,可能看起來像是一對眼睛在跟隨它們,而與接近角度無關。
新加坡國立大學進化生物學家安東尼婭·蒙泰羅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說這項研究是對眼點進化理論的“酷”的演示。
“這些蝴蝶可以從各個角度遇到,因此將瞳孔放置在中心最終會非常好,”蒙泰羅說。不過,她說,研究中使用的眼點比自然界中最常見的眼點還要大幾毫米,這增加了小雞可能被紙眼睛的大小嚇壞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