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並非總是造就完美

科學並不支援那種認為幾乎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足夠的練習獲得成功的流行觀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要達到頂峰需要數千小時的辛勤工作——然而,根據7月份線上發表在《心理科學》上的一項研究,如果你缺乏學科所需的其他特質,僅僅時間是不夠的。

1993年,心理學家K. 安德斯·埃裡克森和他的同事認為,成功不是天賦的問題,而是他們所謂的刻意練習,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他的著作《異類》中將這一觀點普及為“10000小時定律”。儘管如此,刻意練習——旨在提高績效的活動——的作用仍然存在爭議。為了理清頭緒,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布魯克·N·麥克納馬拉和她的同事回顧了157項實驗結果,這些結果將練習總時長與體育、音樂、教育和其他領域的技能聯絡起來。平均而言,練習時間僅佔績效差異的12%。練習對諸如國際象棋之類的遊戲影響最大——它解釋了26%的績效差異——但它幾乎與學術課程或職業(如計算機程式設計)的能力無關。每項研究對其受試者能力的評判越嚴格——例如透過讓專家評估他們的表現——練習總時長就越不重要。

儘管作者寫道,他們尚不確定除了練習之外,還有哪些其他因素促成了高水平的能力,但他們認為,天生的才能、 सामान्य智力和工作記憶很可能發揮著重要作用。當然,成功並不總是與表現成正比——達到頂峰還取決於個性、決心,以及僅僅是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