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正念存在一些過於樂觀的看法,這正在扭曲研究人員報告他們對該技術的研究的方式。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 124 項已發表的關於正念作為心理健康治療的試驗,發現科學家報告正面結果的可能性比統計學上的可能性高出 60%。該團隊還檢查了另外 21 項在 ClinicalTrials.gov 等資料庫中註冊的試驗;其中,62% 的試驗在完成 30 個月後仍未發表。4 月 8 日在PLoS ONE上報告的這些發現暗示,負面結果未被髮表。
正念是指在不評判好壞的情況下,有意識地覺察想法和感受的練習。專注於這種方法的心理健康治療包括正念減壓——一個為期 8 周的團體專案,包括瑜伽和每日冥想——以及正念認知療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佛羅里達州斯泰森大學的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弗格森說,偏向於發表研究發現該技術有效的論文,會向心理健康臨床醫生和患者隱瞞重要的資訊,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他補充道。“我們將在這些問題上投入大量的社會和財政資本,除非我們有良好的資料,否則其中很多可能會被錯放。”
發表偏倚
對於這 124 項試驗,研究人員計算了具有該樣本量的試驗能夠檢測到所報告結果的機率。樣本量較小的實驗更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響,因此在檢測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正面結果方面表現較差。科學家的計算表明,124 項試驗中,有 66 項應該會產生正面結果。但實際上,有 108 項試驗產生了正面結果。而且,在 21 項已註冊的試驗中,沒有一項充分說明他們跟蹤的哪些變數將作為評估成功的主要變數。
麥吉爾大學和蒙特利爾猶太綜合醫院的心理學家、研究合著者佈雷特·湯姆斯說,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所有的正念療法都無效。“我毫不懷疑正念能幫助很多人,”他說。“我並不反對正念。我認為我們需要誠實和完整地報告證據,以弄清楚它對哪些人有效,以及效果如何。”
樣本量更大——因此統計功效更強——的試驗將會是一種改進。在麥吉爾大學團隊的分析中,統計功效最強的 30 項試驗沒有顯示出正面結果的過度報告。
弗格森說,偏向於報告正面結果的偏倚在許多型別的心理健康、心理學和醫學研究中普遍存在。例如,廣泛普及的自我損耗理論——即人們對決策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最近在一次大型重複試驗中未能成立。“很多這些事情都被報道為真實的,它們出現在 TEDx 演講中,”他說。“現在我們看到,當我們更仔細地審視事物時,我們已經有點在[對]人們胡說八道了十年。”
他提倡預先註冊研究,即期刊在資料收集開始之前審查並接受一項研究——包括它將衡量的結果。這樣,無論試驗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期刊都會發表試驗結果。
如果沒有這種協議,期刊更可能只發表正面結果,而科學家需要已發表的論文才能獲得資助和終身職位。這造成了一種從護理角度來看毫無意義的 perverse incentive。“對於醫療保健系統,”湯姆斯說,“瞭解什麼不起作用同樣重要。”
本文經許可轉載,最初於 2016 年 4 月 21 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