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義人生的力量

記者艾米麗·埃斯法哈尼·史密斯為構建更美好生活方式提供指導

誰會反對快樂呢?記者艾米麗·埃斯法哈尼·史密斯就持不同觀點。當然,快樂本身不是問題,但她擔心對快樂的無情追求——以及圍繞這個目標發展起來的自助產業——已經讓我們感到空虛、脫節,以及不快樂。相反,她認為追求“意義”會更明智,這是她在新書《意義的力量》中提出的一個論點。她回答了《心靈事務》編輯加雷斯·庫克提出的問題。

艾米麗·埃斯法哈尼·史密斯。圖片來源:喬納森·杜林

您是如何對撰寫關於“意義”的文章產生興趣的?
我小時候,周圍都是追求精神的人。我住在蒙特利爾,父母在那裡管理一處蘇菲教聚會所。蘇菲教是與伊斯蘭教有關的神秘主義學派,每週兩次,蘇菲教徒會來我們家,聚集在一個大房間裡,他們坐在地板上冥想,背景播放著伊朗古典蘇菲音樂。蘇菲教徒實踐仁愛和為所有人服務——儘管他們並非都過著快樂或輕鬆的生活,但他們都過著有意義的生活,致力於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長大後,我們搬出了蘇菲教聚會所,但如何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這個問題仍然困擾著我。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首先在大學學習了哲學,然後在研究生院學習了心理學。在研究生院,我發現關於意義以及有意義的生活和快樂的生活之間的差異,正在出現一項新的、不斷增長的研究。因為我當時同時做著記者的工作,我開始撰寫關於意義和快樂的研究文章——其中一篇名為“生命中不只有快樂”的文章發表在《大西洋月刊》上,引起了讀者的共鳴,併成為我的新書《意義的力量》的基礎。

您認為快樂的問題是什麼?
我不認為感到快樂有什麼不對,但我認為把快樂作為你的目標並無情地追求它會導致問題。研究表明,專注於快樂實際上會讓人感到孤獨和不快樂——而且快樂的生活與成為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所說的“索取者”有關。但意義卻不同。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會導致更深層次的滿足感和安寧,它與成為“給予者”而不是“索取者”有關。

對快樂的狂熱分散了人們對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注意力,那就是過上有意義的生活。人類需要意義。我們是尋求意義、創造意義並渴望意義的生物。問題是——我們如何才能過上有意義的生活?通往意義的道路在於聯絡和貢獻於比自己更偉大的事物——而不是像快樂產業鼓勵我們做的那樣,滿足自己並專注於自己需要和想要的東西。

您將故事敘述作為“意義的四大支柱”之一。您能解釋一下您的意思嗎?
故事敘述是將我們不同的經歷編織成一個連貫整體的行為——一種敘事。心理學家說,有意義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連貫性或理解力。這意味著過著有意義生活的人不會認為他們的經歷是隨機和不連貫的。他們努力理解他們的經歷如何融入一個敘事中,這個敘事解釋了他們是誰以及他們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

在我的書中,我講述了卡洛斯·艾爾的故事,他出生在哈瓦那,在古巴革命期間還是個孩子。革命後,他被迫在沒有父母的情況下逃往美國。他說,革命是他人生的分水嶺——分為前後兩個階段。革命前,他在哈瓦那過著受寵的生活。革命後,他基本上成了一個貧窮的孤兒,不得不在一個因他是古巴人而受到歧視的異國他鄉自謀生路。卡洛斯花了很多時間反思革命以及革命如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最終,他意識到他所遭受的逆境,儘管艱難而痛苦,但最終使他成為一個更有同情心的人。這就是他如何理解一段艱難的經歷——這就是他講述的關於這段經歷的故事。故事敘述幫助他更深入地瞭解自己,並對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看法。

如果你看看今天的美國人與 50 年前相比的生活方式,一個顯著的區別是花在消費媒體上的時間,最近是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我想知道你對這可能起到的作用有什麼看法?
我經常思考的一件事是,我在我的書中稱之為“意義危機”的事情。研究表明,有數百萬人不確定是什麼讓他們的生活有意義——而且自殺、抑鬱、焦慮、孤獨和藥物成癮的發生率已經上升了幾十年。因為我們中的許多人都難以理解我們的“為什麼”,我認為我們正在轉向虛假的意義替代品——例如技術和對幸福的追求——來填補我們的存在真空,或者路易斯·C·K曾經稱之為潛伏在我們內心並時不時抬頭的“永遠空虛”的感覺。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認為技術一直是世界上強大的力量。我甚至認為它可以透過培養聯絡並讓我們瞭解他人的故事來構建意義。但它也有陰暗的一面,伴隨而來的是所有令人上癮的行為。過上有意義的生活需要反思、存在和意識到他人,以及為他人服務——當我們在周圍走動時,帶著耳機,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並且不斷地檢視手機更新或用無意義的刺激填滿我們的大腦時,我看不出我們如何能做到這些事情。

但是,當我們抬起頭,當我們拔下插頭並與周圍的世界互動時,我們會看到意義的來源無處不在。讓我們確保我們不會錯過這些體驗!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它表達了這個主題。她寫道:“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這些了——一個簡單的問題;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個問題往往會越來越近,偉大的啟示從未到來。偉大的啟示也許永遠不會到來。相反,會有每天的小奇蹟,啟示,在黑暗中意外點亮的火柴;這是一個。” 意義無處不在。我們需要把它融入我們的生活。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Gareth Cook is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who edits 大眾科學's Mind Matters online news column.

More by Gareth Coo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