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擾亂兒童大腦發育和學業表現

低收入兒童的大腦發育遲緩預示著較低的考試分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美國的收入不平等現象日益加劇,這個問題比大多數人認為的要嚴重得多。本週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兒科學》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對於兒童來說,在貧困中成長會阻礙大腦發育,並導致在學校的表現更差。

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較低的社會經濟地位與較差的學校表現有關,最近的研究也發現貧困會導致大腦表面積縮小。目前的研究透過揭示高收入和低收入兒童之間多達 20% 的成就差距可能可以透過大腦發育的差異來解釋,從而彌合了這些匯聚的證據線。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心理學家賽斯·波拉克及其同事使用 389 名 4 至 22 歲的健康兒童和青少年樣本,比較了他們的學業成就測試分數與大腦特定區域的組織體積。研究人員將受試者置於磁共振成像機中,掃描並測量顳葉、額葉和海馬體(對學業成功所需的認知過程至關重要且容易受到個人早期環境影響的大腦區域)中的灰質體積。部分受試者在 24 個月後返回進行重新評估,並在長達六年的時間裡返回進行隨訪。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發現,在聯邦貧困線下長大的兒童的灰質體積比正常發育低 8% 到 10%。他們沒有發現中產階級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之間的差異,但僅高於貧困線 50% 的孩子表現出比正常水平低 3% 到 4% 的灰質體積。換句話說,更多的錢並不一定意味著更好的結果,但在某個時候,收入會出現“下降”效應,即缺乏經濟資源會對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我認為我們沒有看到連續性的原因是人類非常頑強,”波拉克說,“我認為人類兒童可以學會適應各種各樣的情況——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我們正在走出人類大腦可以應對的範圍。”

波拉克希望看到隨著孩子們長大,在學校和家庭外度過更多時間,差距會縮小,但事實並非如此。在 22 歲時,大腦發育的差距仍然存在。

為了單獨解決低收入的影響,研究人員排除了其他已知會對大腦發育產生負面影響的兒童,例如有精神病診斷家族史或有風險的懷孕。結果很明顯——即使在其他方面健康成長的孩子身上,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也很明顯。“這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家瓊·盧比說,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指出,它比現有文獻更進一步,並在貧困和學業成就之間建立了聯絡。“它為我們未來的公共衛生行動提供了明確的路線圖。”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2013 年,美國公立學校中 51% 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在低收入家庭長大的兒童會接觸到更多的環境壓力,例如獲得健康食品的機會減少、社群不安全以及父母壓力大。確定具體原因將很困難,但在未來的研究中,波拉克及其團隊希望確定不同的社會專案(例如免費午餐計劃或住房券)如何幫助在貧困中長大的兒童。“我過去認為貧困是一個社會政策問題。現在我認為這是一個生物醫學問題,一種影響兒童的環境條件或毒素,”波拉克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