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公眾對人為氣候變化的存在與否始終無法下定決心。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在過去十年中,美國公眾對地球變暖的擔憂並非穩步上升或下降,而是上下波動。但究竟是什麼在驅動這種對氣候變化看法的搖擺不定呢?
新的研究表明,公眾對這一全球問題的關注程度主要受到政治領導人和倡導團體動員努力的影響。
德雷塞爾大學(位於費城)的社會學和環境科學教授、首席研究員羅伯特·布魯爾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只要政治精英就此問題發出相互矛盾的資訊,公眾對氣候變化的看法可能仍會存在分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了得出他們的結論,布魯爾和他的同事彙總了 2002 年 1 月至 2010 年 12 月期間進行的 74 項獨立全國調查的資料。這些調查要求 84,086 名受訪者評估他們認為氣候變化造成的威脅程度(一些調查使用不同的詞語來描述這種現象,例如全球變暖和溫室效應)。研究人員利用這些資訊建立了一個“氣候變化威脅指數”,該指數為每季度公眾的擔憂程度分配了一個數值。
接下來,他們制定了一系列衡量標準,以評估他們認為應解釋關注程度變化的五個因素:極端天氣事件、公眾獲取準確科學資訊的渠道、媒體報道、政治精英的立場以及倡導團體的努力。
例如,為了檢驗倡導的影響,研究人員統計了環境和保守派雜誌上關於氣候變化的文章數量,以及 2002 年至 2010 年間《紐約時報》提及阿爾·戈爾的《難以忽視的真相》的次數。
研究人員還考察了幾個可能影響公眾對環境關注程度的其他控制變數,例如失業率和國內生產總值(如果公眾高度關注這些經濟問題,他們就不太可能擔心氣候變化)。
在將所有這些資訊輸入計算機模型後,他們發現,獲取科學資訊對公眾關於氣候變化的看法的影響極小,而極端天氣事件則沒有任何明顯的影響(這與2011 年的一項研究略有不同)。媒體報道似乎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但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種報道與其他因素密不可分,例如政治觀點和經濟狀況。
掌握了關鍵因素後,研究人員試圖建立一個敘述來解釋公眾輿論的重大轉變——這些轉變發生在 2004 年、2007 年和 2010 年,其中蓋洛普民意調查中分別有 26%、41% 和 28%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非常擔心”氣候變化。(自 1990 年以來,這一比例從未高於 41%,並且僅在 1990 年代後期降至 24% 時,才低於 26% 一次。)
研究人員指出,在 2006 年至 2007 年間,主要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共同努力倡導氣候變化立法。大約在同一時間,《難以忽視的真相》在影院上映,隨後獲得了奧斯卡獎,而經濟保持相對穩定。
但從 2008 年開始,共和黨反環境投票逐漸增加,在 2010 年達到頂峰。此外,媒體對阿爾·戈爾紀錄片的報道逐漸減少,而 2008 年金融崩潰導致失業率上升,國內生產總值下降。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任何旨在提高對氣候變化認識的溝通策略都必須與更廣泛的政治策略相結合。
研究人員在 2 月 3 日線上發表於《氣候變化》雜誌的研究報告中寫道:“政治衝突最終透過政治動員和行動主義來解決。進一步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努力需要考慮到這一點。”
版權所有 2012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