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本週釋出的一項研究,貧窮國家在開發低碳能源方面的投入與富裕國家相當,甚至在中國的情況下更多。這項研究的結論可能會徹底顛覆關於各國在減緩氣候變化努力方面差異的傳統觀念。
這份報告由前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大衛·惠勒撰寫,他現在領導著智庫全球發展中心的氣候變化部門。報告發現,1990年至2008年間,中國平均每10,000美元收入中,有94美分用於清潔能源。相比之下,美國每10,000美元收入中只花費了44美分。
與此同時,所有其他工業化國家加起來,每年在清潔能源上的花費僅比欠發達國家多一便士。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都認為[氣候變化]是富裕國家的問題,貧窮國家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前不應該做任何事情,富裕國家需要讓貧窮國家覺得這樣做是值得的。但我所看到的表明,貧窮國家已經做了很多,”惠勒說。
資料證實了這一點。惠勒查閱了國際能源機構關於174個國家在六種低碳能源(水力、地熱、核能、生物質能、風能和太陽能)投資的資料,以找出清潔能源相對於更便宜的碳密集型選擇(如傳統的燃煤發電廠)的增量成本。然後,他計算了各國的平均收入份額,以比較貧窮國家的人民在碳減排方面的支出與富裕國家的人民相比有多少。
“瞧,你就會看到,在過去18年中,貧窮國家在低碳技術上的投入份額實際上與富裕國家相當,”惠勒說。
這項研究出爐之際,各國仍在繼續辯論是否要制定新的國際氣候變化條約。目前沒有義務減少排放的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它們不應被要求幫助解決由工業化國家造成的問題。
許多國家堅持認為,為了發展,它們也擁有“大氣權”——即汙染的權利。與此同時,富裕國家則辯稱,像中國和印度這樣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在減緩排放方面做得不夠。特別是美國立法者認為,減少碳排放將使美國在與中國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發展中國家被水力發電吸引
但事實是,各國正在穩步發展清潔能源。而且,惠勒的研究認為,他們這樣做已經很長時間了。
他發現,自1990年以來,發展中國家佔全球低碳能源發電量增長的55%。僅中國就佔了其中的15%。
事實上,尤其由於水力發電的增長,像吉爾吉斯斯坦、不丹、莫三比克、巴拉圭和辛巴威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將冰島、德國和芬蘭等少數幾個支出最高的發達國家擠出了前列。
塔吉克實際上位居榜首,每10,000美元收入中,在清潔能源的增量成本上花費了12.27美元。但惠勒指出,這可能是一個異常現象,因為該國經歷了一場內戰。他指出,1992-1993年水力發電的大力發展可能是戰爭期間閒置能源產能的重啟,而不是新的發展。
冰島是前十名榜單中唯一的高收入國家。該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9,752美元,每年人均支出11.56美元——主要用於地熱發電。但吉爾吉斯斯坦的人均GDP僅為1,634美元,人均支出卻僅略少——11.22美元。
惠勒說,他特意 включил 有爭議的能源來源,水力和核能。雖然為應對氣候變化而戰的環保組織不喜歡 включать 這些選項,但惠勒說,他認為重要的是簡單地看看哪些來源產生低排放或零排放。與此同時,他認為,儘管核能和大型水電分別存在安全風險和環境危害,但如果各國沒有開發這些能源,氣候狀況會更糟。
“它們是這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惠勒說。“如果貧窮國家沒有走上這條道路,我們的碳排放量現在會比現在高得多,而且每天都會變得更糟。”他也沒有試圖探究一個國家發展低碳能源的動機,因為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這都與氣候變化無關。
未被納入會計核算
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德里克·西瑟斯質疑,回顧過去的幾十年是否是一個有用的比較,特別是對於水力發電的發展而言,因為像美國這樣的工業化國家早在幾十年前就建造了水壩。
但他也反對從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角度來思考氣候辯論,或減少排放所需的支出。相反,他說,討論應該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要排放國之間進行。
“我們為什麼要認為一個國家應該在清潔能源上花費與其他國家一樣多的錢?為什麼一個排放量低的國家應該做同樣多的事情?”他說。“這從一個錯誤的前提開始,即討論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討論,這只是另一種說法,即富裕與貧窮之間的討論。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只是立即將此作為一種重新分配的努力。”
惠勒說,他還認為公平論點需要被擱置,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需要意識到,長期以來關於中國在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做得不夠的論點站不住腳。他指出,當考慮到收入因素時,中國平均每10,000美元收入花費94美分與美國花費44美分相比,差距似乎更大。中國在這一時期的平均人均GDP為2,860美元,而美國為37,640美元。
“我看到的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國家,其單位收入支出似乎不到中國支出的20%。我無法判斷這是合理的,”惠勒說。
他說,作為一個整體,發展中國家“一直以來都做了很多。只是我們一直沒有做對會計核算。”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