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音樂品味?怪你的成長環境

一項研究表明,文化和經驗比生物學更能塑造悅耳的聲音

garage band

這項研究是首次檢驗一個古老爭論的實驗之一。一些科學家認為,人們對音樂的反應具有生物學基礎,因為人們經常喜歡的音高具有特定的音程比率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有些人喜歡聽披頭士樂隊,而另一些人則喜歡格里高利聖詠。當談到音樂時,科學家們發現後天培養可以勝過先天本性。

音樂偏好似乎主要由一個人的文化背景和經驗塑造,而不是生物學因素,這是根據7月13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我們的結果表明,人們對協和音和不協和音的反應方式存在深刻的文化差異,” 劍橋市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的認知科學家、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喬什·麥克德莫特說。他補充說,這表明其他文化以不同的方式聆聽世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這項研究是首次檢驗一個古老爭論的實驗之一。一些科學家認為,人們對音樂的反應方式具有生物學基礎,因為人們經常喜歡的音高具有特定的音程比率。他們認為,這將勝過任何文化對音樂偏好的塑造,有效地使它們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相比之下,民族音樂學家和音樂作曲家認為,這種偏好更多的是一個人文化的產物。如果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他們的偏好,那麼它們就不是一種普遍現象。

調整的實驗

找出音樂偏好來源的關鍵是找到並測試那些與西方音樂接觸不多的人。麥克德莫特和他的團隊乘坐飛機、汽車和獨木舟,前往玻利維亞亞馬遜盆地、安第斯山脈腳下的奇馬內人(發音為“chee-MAH-ney”)的偏遠村莊。奇馬內人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與西方文化隔絕,而且他們的音樂也很不尋常,因為他們一次只演奏或演唱一條旋律線,而不是和聲。

在他們的實驗中,麥克德莫特和他的同事透過向三組人播放音符組合來研究對音樂的美學反應:奇馬內人和其他兩組接觸西方音樂程度越來越高的玻利維亞人。研究人員記錄了每個群體是否認為這些音符聽起來悅耳或不悅耳。他們測試了協和和絃(在西方和許多其他音樂文化中很常見)以及不協和和絃。(例如,在“do re mi fa so la ti do”中,“do”正好相隔八度,是不協和音符的一個例子。)

科學家們發現,奇馬內人和其他型別的音樂經驗較多的人群一樣擅長區分聲音。大多數人更喜歡協和音,但奇馬內人對它們沒有偏好。“這很有力地排除了這些偏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 麥克德莫特認為。

“文化起著一定的作用。我們喜歡我們從小聽到的音樂,” 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杜克大學的神經生物學家戴爾·珀維斯表示贊同。“先天與後天之爭永遠是一種徒勞的嘗試。” 他補充說,這幾乎總是兩者的結合。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羅伯特·扎託雷也對文化影響在音樂偏好中占主導地位表示懷疑。例如,獼猴缺乏音樂文化,但儘管如此,它們大腦聽覺部分的神經元對不同的音程間隔的反應方式也不同。扎託雷撰寫了一篇新聞與觀點文章,作為該論文的補充。

但他補充說,文化經驗對於塑造一個人如何感知聲音仍然很重要。所有人類天生都具有相似的大腦和神經系統,但這些系統是靈活的。語言的發展與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音樂的發展相似。嬰兒最初具有區分任何語言中使用的聲音的能力,但隨著他們專注於自己的母語,這種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例如,日本人失去了區分“r”和“l”聲音的能力。

“你的大腦基本上會根據周圍的環境進行調整,” 扎託雷說。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6年7月13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