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攝影記者彼得·埃西克第一次訪問印度和中國時,他被那裡與美國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震驚。但當他近二十年後再次回到那裡時,他發現這些變化“令人震驚”。班加羅爾現在讓他想起矽谷,而北京和新德里的霧霾比他在家鄉遇到的任何情況都嚴重。
他說:“發展和高水平的生活——這是世界上大多數人認為可取的——是有代價的。”
作為《國家地理》雜誌屢獲殊榮的撰稿人,埃西克花了 25 年的時間環遊世界,記錄了他書中描述的環境威脅,書名是《我們美麗而脆弱的世界》。我們的美麗而脆弱的世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有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這組為 EHN 精選的照片幻燈片中,埃西克描繪了從胡志明市到伊利湖,困擾著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各種環境健康問題。
他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找到方法來說明通常是內部的健康問題:人們接觸到各種汙染物和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在他們的身體、食物和環境中積累。他說:“總的來說,我相信我們會發現我們每天使用的產品中的化學物質是許多記錄在案的健康問題增加的原因之一。”
居住在亞特蘭大郊區的埃西克與專家和環保組織合作,找到了拍攝鉛暴露、農藥噴灑、電子垃圾、城市徑流和許多其他問題的最佳地點。他說,他的許多想法都來自 EHN 每天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環境新聞的彙總。
他說:“鉛中毒問題是我認為比大多數人意識到的要嚴重得多的環境健康問題之一。它也很悲慘,因為它對兒童的影響最大。”
在所有他去過的七大洲中,埃西克最擔心的是中國和印度暴露於嚴重空氣和水汙染的人們的健康。
他說:“我最近又回到了這兩個國家,變化令人震驚。似乎是無節制的、快速的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最大。”
他第一次去印度是在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最近他又回去為《國家地理》雜誌的一篇文章拍攝電子垃圾回收員,文章名為高科技垃圾。
“我第一次去印度時,去了旁遮普邦的農村地區,那裡的人們經常打曲棍球。也許是因為我當時住在布魯克林,但那次旅行感覺像是逃離了激烈的競爭。我真的很喜歡村莊、那裡的人民和食物,”他說。“在 20 年後的旅行中,我仍然喜歡那裡的人民和食物,但我感覺生活節奏已經變得幾乎與我記憶中的完全相反。新德里的霧霾很嚴重,班加羅爾很像訪問一個大型美國城市。生活節奏很快,一切都很貴。我明白為什麼班加羅爾會被比作矽谷。”
埃西克最近為《國家地理》雜誌的受精的世界前往中國,這篇文章於去年發表。在他 2000 年的第一次旅行中,他為一篇關於淡水威脅的文章拍攝了照片。
“當我回去的時候,似乎水和空氣汙染更加嚴重了。即使在農村地區,也有大量的建設正在進行。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騎腳踏車的人少了,而美國公司和西方便利設施卻多了很多,”他說。
中國經濟和環境變化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它最近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可能在 2028 年超越美國。它的汙染讓埃西克想起他在 1800 年代中期工業時代出現的美國鋼鐵廠和冶煉廠的影像。
“為什麼會有人想住在這樣一個城市裡,在那裡你必須戴著口罩才能外出,而且不能喝水?這對我來說很難理解,但美國也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然後清理的時期,”埃西克說。
“我見過一百年前匹茲堡鋼鐵廠的照片,我敢肯定當時的煙囪上沒有任何汙染控制。但現在中國和印度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我敢肯定這對他們公民的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彼得·埃西克為《國家地理》雜誌製作了 40 篇專題文章。他最近被《戶外攝影》雜誌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自然攝影師之一。訪問他的網站,瞭解更多關於埃西克作品的資訊。閱讀《我們美麗而脆弱的世界》的評論此處。
本文最初在環境健康新聞上刊登,這是一個由非營利媒體公司環境健康科學出版的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