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透過交易賺錢,儘管有些人更喜歡用“賭博”這個詞。
這是因為如今的金融世界充滿了創新——即使在經濟大衰退之後——這主要意味著發明新的交易工具。 人們仍然可以交易那些曾使全球經濟脫軌的抵押貸款支援證券,或者重新包裝成債券的企業債務。 安然公司率先開展了“實物”電力交易,即電網上可供購買的實際電力,之所以說是“實物”,只是因為輸送電力的基礎設施比無色無味溫室氣體更可見。 這兩者現在都是利潤豐厚的市場,但當然,儘管電力具有物理特性,但它更穩定。
那麼,為什麼來自新澤西州、不事張揚的中年交易員大衛·努斯鮑姆會從這個穩定的市場轉向一個在這個國家甚至還不存在,或者更常見的是完全自願的市場呢? “人們認為我瘋了,”努斯鮑姆說。“我不是環保主義者,但這不僅僅是一項金融交易。 這是在減少世界碳排放。”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努斯鮑姆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塊巧克力,用一張假的 1,000,000 美元鈔票包裹著。 這是他的老闆在 Evolution Markets 支付給他的報酬,因為他完成了一筆他認為不可能完成的交易。 而所有的黑莓手機、Etrali 超級電話、筆記型電腦和顯示器——源源不斷的通訊和資訊——與碳經紀人最重要的特質相比都顯得微不足道:就像 Hochschild 所說的那樣,“聞出胡說八道”的能力,甚至比說出當今碳交易中使用的多種語言中的任何一種都更重要。
“就價格、數量和交貨達成一致只是一半的戰鬥,”努斯鮑姆說。“魔鬼藏在這些交易的細節中。”
這個市場的存在 uniquely 依賴於政府——在美國,政府在如何進行方面似乎存在分歧。 不同的法案在眾議院和參議院中停滯不前,幾乎沒有透過的機會,而美國環保署 (EPA) 仍在緩慢推進削減二氧化碳排放的法規。 美國環保署“不知道碳排放交易會發生什麼。 總統甚至都不知道,”努斯鮑姆在 Evolution 公司的碳業務合夥人 Lenny Hochschild 觀察到。“最困難的部分是依賴於一個政治程序,而這個程序似乎並沒有激勵人們去做對美國有利的事情。 最大的問題是監管的不確定性。” 換句話說,沒有人知道遊戲規則最終會是什麼。
正如美國的情況一樣,全球市場也是如此。 努斯鮑姆的辦公桌上有一幅漫畫,簡潔地概括了這個問題。 一位戴眼鏡、憔悴的聯合國談判代表說:“避免氣候變化需要所有人的合作。” 他的翻譯說:“我們完蛋了。”
或者,正如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經紀人所說:“在一個不是由政府創造的市場中會很好。”
然而,政府制定的規則的複雜性——無論是《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清潔發展機制,加州氣候變化法中的燃料排放分析,還是已有 40 年曆史的《清潔空氣法》的神秘必要性及其對美國溫室氣體排放者的潛在影響——都讓經紀人有生意可做。 沒有人能弄清楚規則是什麼。
當然,這也造成了問題,尤其是沒完沒了的指導,無論是咒罵金融公司的交易員,還是對潛在的參與者大聲抱怨其愚蠢——這種情況在所有商品市場都很常見,至少從煤炭或天氣部門偶爾的誇誇其談來看是這樣。 “這太愚蠢了,簡直荒謬,”一位經紀人對著電話向一位客戶吼道,這位客戶由於缺少費用而未能完成交易。
誤判可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在 1990 年代,隨著科學界和看似政治界的共識日益增強,認為需要監管溫室氣體排放,押注碳監管似乎是萬無一失的事情。 然而,十多年的不作為——以及國際談判的破裂以及國內碳排放上限的努力——已經證明了該行業的風險。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O2 的自願交易機制)的創始人兼碳市場的奠基人 Richard Sandor 今年以 6 億美元的價格售出了公司。 經紀公司 CantorCO2e 於 7 月關閉了其英國碳業務部門,將其業務合併到美國,並有效地結束了其在全球最活躍的碳市場(歐洲)的實際存在。 CantorCO2e 執行長 Josh Margolis 表示:“就收入而言,碳在我們業務中所佔的比例相對較小。“多元化是我們的朋友。””
據聯合國稱,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市場本身可能會在 2013 年結束——從而結束 206 億美元的交易——如果全球社會沒有就如何延長《京都議定書》條款做出新的承諾。
仔細研究美國的主要努力——美國東北部 11 個州的區域溫室氣體倡議——可能會有所澄清。 定期拍賣出售汙染權或排放配額,已為各州帶來了近 6.76 億美元的收入,根據 Environment Northeast 的一份報告,排放量已降至約 1.2 億公噸二氧化碳——比 2009 年的上限低 34%。 一個配額的價格低於 2 美元,這幾乎不會對電力公司或電力使用者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
然而,也存在一些問題。 紐約州州長等政客們挪用了 RGGI 拍賣基金——本應用於能源效率改進和向電力使用者返還資金——以彌補預算短缺。 而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並非碳定價或排放上限——正如理論所希望的那樣——而是 2009 年暖冬以及美國經濟崩潰的副產品——這兩者都減少了電力需求,從而減少了用於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所有排放市場的鼻祖——美國環境保護署的 酸雨計劃——‚表明這種交易有多麼容易受到政府心血來潮的影響。 由於布什政府於 2005 年開始的監管改革,該市場已經崩潰——曾經在 2005 年以每噸 1,550 美元交易的配額現在僅以 10 美元交易。
最終,唯一重要的是任何碳市場是否真正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到目前為止的答案是:尚未。 根據美國氣候工作組 2010 年的一份報告,世界上最大的歐洲排放交易體系“與沒有 ETS 的預測水平相比,僅減少了 2% 的排放量”。 “此外,如果考慮到 2008-2009 年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影響,資料顯示 ETS 對歐洲 [溫室氣體] 排放量幾乎沒有產生任何獨立影響。”
這就引出了一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批評者喜歡問的問題:如果它不能減少排放,那麼碳市場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本文最初發表於The Daily Climate,這是由非營利性媒體公司環境健康科學出版社釋出的氣候變化新聞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