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今天(7月16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北極熊在新冰融化和食物變得稀少的時候,夏季月份的新陳代謝並不會減慢太多。由於北極變暖的速度快於全球平均水平,這一發現對那些將冰層作為狩獵場的北極熊(Ursus maritimus)來說,並非好兆頭。
北極冰層每年夏季融化得更早,冬季結冰得更晚,這限制了動物捕獲海豹的機會。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拉勒米市懷俄明大學的野生動物生態學家梅拉夫·本-大衛(Merav Ben-David)表示,由於沒有辦法節省能量,北極熊不太可能在氣溫上升導致的持續海冰流失中倖存下來。
這項研究表明,北極熊並沒有像某些人懷疑的那樣,使用一種被稱為行走冬眠(一種降低活動和減緩新陳代謝的狀態)的策略來度過夏季禁食期。相反,它們的代謝率只是略有下降,類似於任何飲食受限的哺乳動物所觀察到的情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本-大衛和她的同事們透過給阿拉斯加北部博福特海的一個北極熊種群的二十多隻北極熊佩戴跟蹤項圈和活動監測器發現了這一點。他們還在17只個體中植入了探頭,以測量與動物代謝率相關的體溫。
他們追蹤了北極熊在2008年和2009年間的活動和體溫,發現那些從冰上移動到岸上的北極熊和那些跟隨退縮的冰層向北移動的北極熊的測量值大致相同。體溫的小幅降低(在冰上的北極熊中約為0.7攝氏度)太小了,不符合行走冬眠的特徵,但這確實與禁食的動物相符。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生物學家特里·威廉姆斯(Terrie Williams)說:“對大型野生食肉動物進行這種生理測量非常罕見。” “這才是了不起的地方。”
一項艱鉅的挑戰
偏遠的位置使得收集資料變得困難。“你可以想象在零下20華氏度(零下29攝氏度)的溫度下,頂著呼嘯的狂風,極其小心地進行無菌手術,”本-大衛說。“當我說這是一個後勤複雜的專案時,我指的是它。”
克服這些後勤挑戰需要許多機構和組織之間的協調努力,包括美國地質調查局和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FWS)的研究和實地支援。給動物貼標籤的任務使用了兩架直升機和一艘破冰船;重新捕獲所有北極熊以回收溫度記錄器花了36天的海上作業。
北極熊在2008年被指定為受威脅物種,但本-大衛表示,此舉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實際上,我們無法根據《瀕危物種法案》做太多來拯救北極熊,”她說。“我們需要拯救北極熊的是採取全球行動來減少氣候變化。”
7月6日,FWS釋出了一項提高北極熊數量的計劃草案,該計劃估計2008年北極熊數量在20,000到25,000只之間。該計劃指出,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是物種保護最重要的步驟。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5年7月16日首次發表於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