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幼崽面臨有毒工業化學品的高風險,儘管有禁令

幼年動物體內的含量是人類可接受量的1000倍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北極熊正面臨內憂外患。隨著全球變暖導致海冰融化,這些動物正在失去棲息地。現在一項研究表明,北極熊體內含有最初在遙遠工廠生產的有毒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對成年北極熊的健康構成了威脅,其水平是人類可接受風險閾值的100倍。對於幼崽來說,風險是該閾值的1000多倍。

儘管十多年前就對許多這些化學物質進行了限制或禁止,但這些風險仍然很高,尤其是在幼崽中。該研究於1月5日線上發表在《環境毒理學與化學》雜誌上。研究指出,雖然限制措施降低了幼崽體內汙染物的總體水平,但由於更多最近生產的尚未被禁止的化學物質,降低的速度正在放緩。“這絕對令人擔憂,”康涅狄格大學的北極熊研究員梅麗莎·麥金尼說,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說,這項研究和其他最近的研究“強烈表明,北極熊的暴露很可能存在毒理學風險。” 這些化學物質可能對北極熊的繁殖能力特別有害。

這些永續性有機汙染物 (POPs) 來自工業,並透過空氣或洋流到達北極。這些化合物包括較舊的化學物質,如多氯聯苯 (PCBs),其產量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達到頂峰,以及相對較新的化學物質,包括全氟化化學物質,它們用於防水織物塗層和消防泡沫。這些汙染物與北極熊的繁殖和免疫問題以及癌症有關,並且它們的化學結構使得生物體幾乎不可能降解它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北極熊體內會積累高濃度的化學物質,因為它們是頂級掠食者:這些化合物透過食物鏈在植物、魚類,最後是海豹中積累——海豹是北極熊的主要食物來源。許多化合物可溶於脂肪並富集在那裡,這使得北極熊在食用海豹脂肪時會攝入大量的汙染物。然後,這些化學物質透過其母親的乳汁進入幼崽體內。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查了 40 年期間在北極野生動物中發現的 19 種 POP 的水平。科學家們根據食物(成年熊的海豹和哺乳幼崽的乳汁)中的濃度,估計了北極熊每天接觸這些化學物質的量。然後,科學家們透過將這些每日暴露量與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機構確定的人類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進行比較,估算了北極熊的風險。(這些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在北極熊和人類中似乎相似,儘管北極熊對特定量的敏感性尚不確定。)

在 1985 年至 2010 年間,幼崽的總體風險下降了 30%,因為許多較舊的化學物質已根據 2004 年生效的國際條約被禁止。儘管取得了這一進展,但最近生產的化學物質仍使風險保持在高位。其中一種最近出現的物質是全氟辛烷磺酸 (PFOS),它與癌症有關,並且有在肝臟中大量積累的趨勢。這種用於製造織物保護劑 Scotchgard 的化合物在 20 世紀 90 年代達到產量峰值;如今它受到限制,但並未完全禁止。成年熊體內 PFOS 的含量呈指數級增長,直到 2006 年左右,在 Scotchgard 製造商 3M 逐步淘汰 PFOS 後,才開始下降。儘管如此,北極熊的風險仍然很高,因為這種化學物質在極低濃度下也具有毒性。在 1985 年,PFOS 約佔北極熊幼崽體內發現的化學風險的 20%。到 2010 年,這一比例已攀升至 50%。

現在,PFOS 的替代品也開始出現在動物體內。加拿大環境部的環境化學家德里克·繆爾說,最近在北極熊體內發現了一種名為 F-53B 的替代品,它在中國生產並用於鍍鉻,研究表明它也具有毒性且高度持久。

《環境毒理學與化學》研究的作者之一,米蘭-比科卡大學的薩拉·維拉表示,鑑於這些趨勢,迫切需要禁止 PFOS,並繼續監測北極出現的新化學物質。她說,雖然環境法規已開始限制汙染的影響,但北極熊面臨的風險仍然太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