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每年有 1000 萬至 5000 萬美國人因偶然接觸毒藤而遭受劇烈的瘙癢。但是,這種植物究竟是如何造成如此痛苦的,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是一個謎。透過讓小鼠接觸毒藤的油性過敏原漆酚,杜克大學的斯文-埃裡克·喬特及其同事現在已經確定了一條分子通路,該通路有助於透過神經細胞傳遞瘙癢訊號。
抗組胺藥和皮質類固醇是治療毒藤皮疹的常用藥物。但喬特說,“抗組胺藥根本不起作用”,而且儘管類固醇有助於消炎,但它們對止癢無效。“因此,從各個角度來看,有必要重新審視這些機制,並確定更有效的治療方法,”他補充道。
研究人員尋找了在接觸漆酚化合物的小鼠的皮膚中,轉錄水平高於未接觸漆酚的小鼠的基因。(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2016,DOI:10.1073/pnas.1606608113)。不出所料,在接觸漆酚的小鼠中,有幾個參與炎症的基因被上調。但是,該團隊專注於一個特定的基因,該基因編碼白介素-33蛋白,該蛋白以前與諸如牛皮癬之類的瘙癢性皮膚病相關。當研究人員給瘙癢的、接觸漆酚的小鼠注射針對 IL-33 的抗體時,小鼠的抓撓行為明顯減少。同樣,針對 IL-33 受體 ST2 的抗體(該受體位於與動物皮膚相連的感覺神經元上)也減少了抓撓行為。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研究瘙癢的皮膚科醫生伊桑·A·勒納稱這項研究“既令人驚訝又不令人驚訝”,因為研究人員懷疑存在這樣的聯絡,即使他們不知道具體細節。他說:“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一直在相互交流。”他補充說,儘管瘙癢的分子途徑很複雜,但這些系統很可能會共享對未來藥物設計至關重要的特徵。
與杜克大學小組的工作無關,針對 IL-33 和 ST2 的抗體是目前兩項臨床試驗的明星。AnaptysBio 希望在完成 I 期安全試驗後,治療特應性皮炎、花生過敏和哮喘,而基因泰克的 II 期試驗則側重於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接下來,喬特的團隊希望與臨床醫生合作,看看他們是否可以在患有毒藤的人體內檢測到 IL-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