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門捷列夫的噩夢》

以格律和韻律寫就的科學

Illustration of a scientist with atomic elements floating in front of his eyes

奧爾加·亞歷山德羅娃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我清醒地入睡,滿足於元素穩定的演變,我發現這比任何祈禱都可靠。睡眠來得很輕鬆。我越睡越深,直到在瞬間,我直接墜入了萬物存在的格柵之中。

我被切成碎片,到達這地獄般的景象,我的清醒被篩走了,無法挽回。一個身穿黑衣的男人將稀疏的鬍鬚尖端浸入一罐又一罐的顏料中。他戲劇性地一揮,將所有曾經是直線的東西都變成了劇烈的,
令人眩暈的曲線,像熒光油脂一樣滴落

 嘀  嘀  嘀
         從已知世界的邊緣墜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他轉向我,用同樣的東西封住了我的喉嚨,只低語著記憶永存。然後,他抬起鞋帽,可怕地眨了眨眼,以難以置信的速度退向新出現的一扇門。我踉蹌地跟在他身後,渴望找到可能殘存的秩序。

我們站在門檻上。我真希望我的耳朵被蠟堵住。一條銅管樂隊在街上低分貝地演奏,一排排打擊樂骨架跳舞著經過,高舉著仿金氣球。他們正前往儀式現場,在那裡,逝去之物(像任何不情願的童養媳一樣輕盈和不情願)必須與永存之物結合。我的怒火湧上心頭。我將找到一種方法來廢除這地獄般的婚姻。掙脫束縛,我向後跑,溜進一條小巷,那裡昏暗,嘉年華的喧囂聲也安靜下來。

 嗒  嗒     嗒  嗒

難道我來到了這無語之地,在盲人之國?我的眼睛和耳朵慢慢適應。在前方,我看到街頭幫派聚集在一起窺探不確定的未來。我走近了。一個年輕女孩蹲伏著,衣衫襤褸。她如此專注地盯著眼前的東西,以至於沒有看到我。我越過她的肩膀,讀著出現在她手持螢幕上又消失的字:如何從X光片中回收銀

我咳嗽並吐出碎裂的蠟。我必須說話。

 幽靈在機器裡。

莉安娜·克里斯滕森是一位澳大利亞詩人,其出版作品包括《致命的美麗》、《野性的眷屬》和《非自然史》。這首詩的靈感來自歐洲化學會修訂的元素週期表,該表描繪了元素的稀缺性,這讓克里斯滕森覺得“達利esque”。

更多作者:莉安娜·克里斯滕森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32 Issue 2本文最初以“門捷列夫的噩夢”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第 332 卷第 2 期(),第 73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22025-27u5kfgQF7PDYJsFIU30b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