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極到中國,貽貝體內發現塑膠 - 進入人類食物鏈
奧斯陸(路透社) - 從歐洲北極到中國,貽貝體內都發現了微小的塑膠碎片,這表明海洋汙染正在全球蔓延,最終可能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根據挪威水研究所(NIVA)本月的一項研究,在挪威海岸測試的貽貝中,在看似原始的北極水域中的貽貝含有最多的塑膠。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NIVA 研究員艾米·盧舍爾告訴路透社,塑膠可能被來自歐洲和美洲的洋流和風帶到北方,最終在北冰洋周圍旋轉。
她說:“科學家們在任何地方尋找,都會在貽貝中發現微塑膠。”
過去的調查發現在包括中國、智利、加拿大、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家的海域中存在微塑膠。在挪威,軟體動物平均含有 1.8 個微塑膠碎片——定義為小於 5 毫米長(0.2 英寸)——而在北極則為 4.3 個。
去年,中國研究人員認為貽貝可能成為全球“微塑膠汙染的生物指標”,因為這種軟體動物生活在許多塑膠最終沉入的海床上,而且不像魚類那樣,它們停留在同一個地方。
微塑膠對海洋生物或人類食用後的影響尚不明確。科學家們懷疑,您必須吃大量的貝類才能面臨風險,即使是比利時人也需要注意,因為淡菜薯條(貽貝和炸薯條)是他們最喜歡的菜餚。
普利茅斯大學教授、微塑膠專家理查德·湯普森在談到全球的發現時告訴路透社:“這是一個警告訊號,我們需要採取措施減少塑膠進入海洋。”
他說:“目前這只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原因,而不是針對人類食用的警報故事。”
本月,近 200 個國家簽署了一項聯合國決議,以消除海洋中的塑膠汙染,範圍從瓶子到超市購物袋和食品包裝,估計每年有 800 萬噸。
湯普森的研究表明,海床中極高濃度的塑膠會損害生活在海床中的沙蠶等動物,並在它們的組織中積累。
然而,大多數塑膠碎片只是簡單地穿過從貝類到人類等生物的腸道。湯普森說,人類透過海鮮接觸微塑膠的可能性低於日常塑膠,包括玩具到抓絨外套。
中國和歐盟是全球價值 30 億美元的養殖貽貝的主要生產國。
科學家們想知道微塑膠是否會導致貽貝或牡蠣產生珍珠——在自然界中,珍珠通常是為了對抗沙子等天然刺激物而產生的。
盧舍爾說,珍珠可能會提高一些貝類的價值,但也可能會磕壞倒黴食客的牙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