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人體展覽

塑化屍體是否跨越了科學教育和褻瀆之間的界限?


圖片:埃德蒙·L·安德魯斯

驚奇是許多參觀者在1997年德國曼海姆“人體世界”展覽中感受到的,在那裡他們看到了用塑膠製成的人體屍體。

今年夏天,十具真人屍體計劃在美國巡迴展覽——並非為了任何形式的重新安葬或醫學院交流專案,而是為了在科學博物館展出。密歇根大學的羅伊·格洛弗和科克倫實驗室的總裁丹·科克倫正在籌備這場“解剖學巡迴展”,他們希望它能起到教育作用,而不是震驚公眾。但很難知道會產生什麼反響:1997年在德國曼海姆開幕的一個類似展覽,名為人體世界,曾引發公眾對展示真實屍體的教育價值與死者尊嚴之間激烈辯論。

科克倫指出,相比之下,格洛弗和科克倫的展覽“將不如德國的展覽那樣壯觀”。每個解剖過的身體都將展示不同的組織或器官系統。處於正常和病理狀態的器官將說明疾病過程。例如,一個展覽將健康個體、肺癌患者和患有石棉肺患者的肺並排放置進行比較。這種景象能帶來強有力的教訓。但這些器官來自真實屍體的事實可能仍然會引發一場爭議風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法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


使這種展覽成為可能的是一種稱為塑化的技術,該技術透過用聚合物替換體內所有水分和脂肪來儲存身體組織。換句話說,這種方法產生真正的塑膠身體。因此,它比傳統的儲存方法具有許多優勢:身體保持非常栩栩如生,而且它們無毒、無味、乾燥且非常耐用。


圖片:密歇根大學羅伊·格洛弗

塑化人頭切片清晰地顯示了血管。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岡瑟·馮·哈根斯是曼海姆展覽的創始人,他在1978年發明了該方法。它有四個基本步驟:解剖學家必須首先透過例如將其浸入甲醛溶液中來固定材料——類似於傳統的固定技術。可以在這個階段將有色物質注入血管中以突出它們。空心器官(例如心臟)必須在固定過程中擴張。為了製備薄片,將新鮮或固定的身體深度冷凍至接近零下70攝氏度的溫度,並用帶鋸將其切割成2.5毫米的薄片。

其次,製備者需要去除標本中所有的水和脂肪。透過將材料放入溶劑(通常是丙酮)中,並將其冷卻至零下15至零下25攝氏度來實現脫水,這一過程稱為冷凍置換,可最大程度地減少收縮。隨著時間的推移,溶劑會替換所有組織水和大部分脂肪。

在第三步,稱為“強制浸漬”中,將標本放入液體聚合物中,與催化聚合反應的慢效交聯劑混合,並在真空下放置。此過程在低於冰點的溫度或室溫下進行,具體取決於所使用的聚合物和交聯劑。真空使揮發性更強的丙酮蒸發,從而使聚合物取代它。氣泡在混合物的表面形成,並與真空一起,表明該過程已進行了多遠。此時,將薄片夾在兩塊玻璃板之間,並透過新增聚合物進行澆鑄。


圖片:維也納大學M.-C. 索拉

塑化肺清晰地顯示了多年吸菸造成的損害。

在調整身體的最終位置後,在第四步中,透過將其暴露於氣態催化劑或紫外線和/或熱量中來硬化(或固化)聚合物,具體取決於其性質。然後從切片上拆卸玻璃板。

總的來說,所使用的聚合物型別決定了結果的光學和機械性質。矽膠最適合用於製備整個身體和器官,以及用於厚切片,因此,厚切片仍保持相當的柔韌性和自然的外觀。環氧樹脂產生非常堅硬的產品,因此用於薄而透明的身體或器官切片。聚酯是腦切片的首選聚合物,因為它保留了灰質和白質之間的視覺區別。

在課堂上使用塑化屍體和器官的價值是無可爭議的。它們不僅用於醫學院的解剖課程,而且還用於高中生物課:例如,格洛弗的實驗室為密歇根州的兩所高中準備了幾隻青蛙和老鼠。而且由於這些標本幾乎可以無限期地使用,因此它們有助於減少每年為解剖而殺死的動物數量。

一些人認為,有爭議的是將塑化屍體用作一種藝術形式。德國的展覽既令人著迷又令人恐懼(我在展覽會上的一個男人在我面前暈倒了,而且他不是唯一一個胃裡有奇怪感覺的人)。儘管如此,博物館前還是排起了長隊,最終決定全天開放以應對大量人群。在曼海姆總共統計了大約80萬名參觀者,當展覽巡迴至日本、維也納和科隆時,也有類似的大量參觀者觀看,該展覽目前在科隆展出。


圖片:埃德蒙·L·安德魯斯

逃離德國展覽:一些參觀者認為“跑步者”被解剖的肌肉具有冒犯性。

該展覽包括約200個塑化屍體或身體部位。參觀者可以透過觀察一系列縱向(參見側欄)或橫向切片來了解人體的構成。幾個身體被開啟或分層拆開,顯示骨骼和器官的相對位置。在一個製備中,所有的神經都被塗成黃色,使其更容易在三維中追蹤它們在身體中的走向。在另一個製備中,一位側臥的孕婦的腹部被開啟,可以看到她子宮內的胎兒。一系列不同妊娠階段的胚胎——其中一些有異常——放在玻璃盒中的黑色天鵝絨上,說明了人類發展的複雜性。

一個塑化人像帶著自己的皮膚像外套一樣搭在手臂上,暴露了他的骨骼和肌肉。其他也被剝去皮膚的展品被擺成跑步者、擊劍運動員和國際象棋棋手的姿勢,展示了他們運動中的肌肉。這些身體給人一種奇怪的活著的感覺,這也是它們仍然如此有爭議的原因之一。

德國的展覽確實接近於跨越科學教育和展覽之間的界限,死人變成了藝術解剖學家“重新創造”的純粹物體。科克倫和格洛弗計劃一些更溫和的。“身體將是直立的並得到支撐,”格洛弗說,“但它們不會以任何方式擺姿勢。”他斷言,使用真實的身體遠遠優於組裝人工模型:“永遠不會有好的複製品。每個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同的並且令人著迷的。透過觀察它們,我們希望我們的參觀者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身體。”

目前,組織者仍在與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和機構協商場地和日期。計劃是讓展覽最早在六月開始運營,巡迴數年,每個場地花費五到六個月的時間。當然,該計劃可能會根據公眾的反應進行修改。“真實塑膠身體”的展示是否會像在德國那樣在美國引起類似的混合熱情和厭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