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體衝浪機器使迷你加速器更進一步

衝浪“尾場”波在短距離內提高電子能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種創新的粒子加速技術可能會帶來更小、更便宜、能量更高的粒子撞擊器。

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表明,在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的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工作的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一種被稱為等離子體尾場加速的實驗性電子加速方法,其效率足以驅動粒子加速器。

這項技術已經開發了 30 多年,它透過讓電子束在它們的前輩的電磁尾跡上“衝浪”來將電子束驅動到更高的能量。最新研究的作者成功地產生了每單位長度的能量增益,比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等現有加速器高出約 1000 倍,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粒子物理實驗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雖然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環形的,粒子會多次環繞,但等離子體技術在“線性”加速器中特別有用,它可以將粒子推入直管。研究人員表示,隨著進一步發展,等離子體尾場技術可以將擬議的國際線性對撞機——一些物理學家希望它能接替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機器——從約 30 公里縮減到僅 4.5 公里長。

要了解更多資訊,請收聽下面的音訊採訪。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4 年 11 月 5 日首次發表

Elizabeth Gibney is a senior physics reporter for Nature magazine.

More by Elizabeth Gibney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