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黃蜂感知到來自沉香樹的化學求救訊號並迅速飛來,希望能吞食一頓通常的攻擊性毛毛蟲大餐。但是當它到達時,那裡沒有毛毛蟲,它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選擇沉香樹的種子——這種受騙的昆蟲將種子帶走,無意中幫助了樹木繁殖。一篇新的發表在《當代生物學》上的研究稱,這是已知首例植物利用這種防禦性化學物質來傳播種子的案例。
沉香樹種Aquilaria sinensis原產於中國熱帶地區。當毛毛蟲開始吃它的葉子時,葉子會以許多植物中發現的一種防禦方式做出反應:它們釋放出稱為食草動物誘導植物揮發物或HIPVs的化合物,以吸引飢餓的捕食者。“大多數植物都有這些[HIPVs],”弗吉尼亞大學的生態學家傑薩明·曼森說,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化學分析和實地實驗證明,沉香果實也可以產生在HIPVs中發現的化合物——即使在沒有毛毛蟲襲擊的情況下也是如此。這迅速吸引了各種型別的黃蜂,它們以附著在種子上的肉質、營養豐富的球狀物——油質體為食。黃蜂傾向於將種子丟棄在它們的巢穴附近——陰涼的地方,在那裡它們可以發芽而不會乾涸。在陽光直射下,種子會在幾小時內死亡。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項研究闡明瞭一種鮮少被研究的現象。“快速種子傳播被忽視了,”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生態學家王剛說。黃蜂傳播種子尤其神秘。研究指出,儘管螞蟻——黃蜂的親戚——估計為超過11,000種植物傳播種子,但黃蜂自身這樣做的記錄案例卻很少見。
這些結果也對保護工作具有啟示意義,對於當地居民食用黃蜂幼蟲並將沉香木——因棲息地喪失而受到威脅——用於傳統醫藥實踐的地區來說。“沉香樹的保護必須與黃蜂的保護聯絡起來,”王剛說。曼森對此表示贊同。“我們不能僅僅保護一種植物並期待最好的結果,”她說。“我們需要了解它的生物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