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粉色犰狳——最小的犰狳物種——擁有獨特的雙層皮膚。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該研究於2023年12月19日發表在
動物學雜誌上,研究人員研究了粉色犰狳(Chlamyphorus truncatus)皮膚在有和沒有骨板(嵌入皮膚的骨質板)情況下的微觀解剖結構。透過這樣做,他們發現了動物背甲下獨特的“奇特”第二層皮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雖然這可能看起來很奇怪,但這種動物確實擁有雙層皮膚,”主要作者
Cecilia Krmpotic,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的生物學家,告訴《生命科學》。“最外層,容納角質鱗片[其中死組織形成增厚的保護層]和骨板,充當覆蓋內層的地幔或覆蓋物,內層顯示出豐富而細膩的白色皮毛。這種雙層皮膚是哺乳動物中獨有的特徵。”
相比之下,其他19種已知的
犰狳 背部只有一層皮膚,上面覆蓋著形成動物盔甲的鱗片和骨板。
粉色犰狳只有 6 英寸(15 釐米)長,重 3.5 盎司(100 克)。它們原產於阿根廷中部,在那裡它們生活在由其比例巨大的爪子挖掘的洞穴中。研究人員認為它們主要以螞蟻和其他昆蟲為食。然而,人們對它們的生活習性知之甚少,大多數圈養標本都在幾天內死亡。
克爾姆波蒂奇說,粉色犰狳的保護性盔甲通常分為兩個區域:一個盾甲覆蓋頭部,而一個背甲覆蓋身體的其餘部分。背甲進一步分為覆蓋上背部的胸甲(由一系列可移動的帶組成,使動物能夠保持靈活性)和覆蓋後部區域的骨盆甲。
盔甲既可以防禦潛在的捕食者,又可以支援動物的地下生活方式。
雖然它們體型較大的親戚會在地面上花費大量時間,但粉色犰狳主要生活在地下。
克爾姆波蒂奇說:“據估計,精靈犰狳祖先譜系向完全地下生活方式的演變發生在 3200 萬到 1700 萬年前之間。”她補充說,這種轉變是由環境條件變化驅動的,這些變化導致南美洲南部出現更加乾旱的生態系統。
粉色犰狳表皮或皮膚的結構(帶鱗片)與在其他犰狳物種的幼年個體中看到的結構相似,在這些幼年個體中,鱗片仍在發育。
克爾姆波蒂奇說:“其獨特的外部特徵很可能是對在沙質土壤中挖掘生活的適應。背甲的靈活性和輕便性使其能夠適應隧道的形狀。”
骨盆甲特別適合這種生活方式。“形成骨盆甲的骨板傾向於彼此融合,並與骨盆帶和骶骨[骨盆骨之間的融合椎骨]融合。骨盆甲充當活塞,在前進時壓實隧道後部的沉積物,”克爾姆波蒂奇說。
儘管它很獨特,但犰狳的身體覆蓋物似乎與其他地下哺乳動物的身體覆蓋物相似,並且具有高度靈活的毛髮,這似乎有助於它在地下隧道中移動。
版權所有 2023 LiveScience,Future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