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eoff Brumfiel,來自《自然》雜誌
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加速器正以空前的速度運轉,向物理學家們輸送著海量資料。但是,機器內部每秒發生的數百萬次碰撞現在正在形成濃厚的迷霧,矛盾的是,這可能會遮蔽一個傳說中的目標:希格斯玻色子。
這個問題被稱為粒子堆積,並且有望成為今年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工作的科學家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主要高能物理實驗室。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巨大的計算能力、巧妙的軟體和技術技巧正在幫助科學家們應對這個問題。但是,研究人員可能仍然需要減少碰撞次數,以找到長期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這是一種被認為賦予其他粒子質量的場的體現。
如果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它會在機器內部短暫出現,然後衰變為更輕的粒子。去年,LHC 的兩個最大探測器看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跡象,其質量約為 125 吉電子伏特(能量和質量在粒子物理學中是可互換的)。今年,研究人員希望收集更多資料,以觀察該訊號是否會增長為確定性,還是會消退為虛無。
自從上個月開始最新的科學執行以來,LHC 一直在將數萬億質子擠壓成越來越小的束團,並將這些束團以每秒數千萬次的速度碰撞在一起。產生的資料以反飛靶(fb^−1)為單位衡量,該單位大致相當於 100 萬億次碰撞。僅在上個月,LHC 就記錄了相當於 1 fb^−1 的碰撞資料。到今年年底,其目標是至少捕獲 15 fb^−1 的資料(參見 `Smashing!')。
為了收集這些資料,研究人員正在透過兩種方式推動對撞機:將粒子加速到更高的能量,以及增加碰撞次數。更高的能量允許更重的粒子產生,但碰撞次數將決定物理學家是否有足夠的資料來宣佈一項發現。在未來幾周內,科學家們將在機器內部裝入更多的質子,並將粒子儘可能緊密地聚焦到 LHC 兩個最大探測器中心的碰撞點上。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加速器執行主管 Mike Lamont 說,目前“我們已經做得比我們認為的還要好得多”。
Lamont 說,每次兩個緊密堆積的質子束團交叉時,它們產生的不是一次碰撞,而是平均 27 次。但預計在幾周內,這個數字將上升到 30 多次,峰值約為每次交叉 40 次碰撞。LHC 的兩個主要探測器最初設計為一次僅處理大約二十幾次碰撞。但到目前為止,它們已經設法應對了。
每個探測器都由多層較小的探測器組成,這些探測器記錄來自其中心的碎片軌跡。當發生碰撞時,機器上方的計算機決定資料是否有趣,如果有趣,則從軌跡中重建碰撞。但是,當一次發生數十次碰撞時,計算機必須解開它們。
去年,與 ATLAS 探測器合作的研究人員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以解決粒子堆積問題,重寫計算機程式碼,以便探測器能夠應對額外的碰撞。團隊成員 Andreas Salzburger 說,該小組一直在努力清除“幽靈”粒子,這些粒子在幾個粒子的路徑對齊時出現,產生了一個實際上不存在的粒子的幻覺。他說,儘早消除這些幽靈粒子可以減少處理有用資料所需的計算能力。
在 ATLAS 的競爭對手探測器緊湊繆子線圈(CMS)中,物理學家們訓練他們的演算法來即時分類資料,根據複雜程度分析粒子軌跡。“你玩過‘挑棍子’遊戲嗎?” CMS 發言人 Joe Incandela 問道。“你先挑最容易的,這樣處理其他的就更簡單了。” 該團隊還在研究如何消除來自“環行者”的訊號,這些“環行者”是沿著探測器磁場線螺旋運動的低能粒子,產生與希格斯玻色子搜尋無關的資料。
隨著碰撞次數的增加,這些技巧的效果可能會降低。在機器的外邊緣,探測器分段更大,解析度更粗糙,因此可能無法解開某些軌跡。這可能會降低探測器拾取希格斯玻色子的一個特徵的能力:衰變為一對 W 玻色子,這會導致需要由這些外部分段捕獲的粒子級聯。
目前,大量額外的資料應該可以抵消因粒子堆積而造成的損失。研究人員預計,從最可能的希格斯玻色子衰變途徑(產生兩個 γ 射線)中丟失的事件不會超過 15%。Lamont 說,如果 ATLAS 和 CMS 無法處理湧入機器的額外粒子,加速器物理學家們已經準備好調回引數。但“如果他們能承受,我們就會提供給他們,”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