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美國和其他國家昨天宣佈,即將修訂一項旨在限制導致全球變暖的製冷劑的國際臭氧條約,將是對後巴黎協定時代的考驗。
在距離聯合國幾個街區遠的市中心一家豪華酒店會議室裡,國務卿約翰·克里表示,在法國首都達成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球變暖協議於週三順利通過了首次批准障礙。他表示,根據《蒙特利爾議定書》逐步減少氫氟烴的舉措將是兌現巴黎承諾的“重大一步”。
“我們知道,巴黎協定本身不會完成這項工作,”克里說道,他曾在巴黎郊區勒布林熱舉行的峰會上花費了大量時間,致力於達成這項協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
“因此我們需要做得更多,”他說,“而全球社會可以採取的最重要的行動之一就是修改《蒙特利爾議定書》,納入一項雄心勃勃的修正案,逐步減少氫氟烴(HFCs)的使用。”
與克里同臺的還有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外交部長,他們代表了 100 個簽署宣告的國家,呼籲下個月在盧安達舉行的峰會產生一項“雄心勃勃的修正案”,該修正案將“儘早”凍結貧窮國家氫氟烴的生產和使用,在富裕國家削減氫氟烴,併為所有締約方制定“雄心勃勃的逐步淘汰時間表”。
該宣告還附帶了由 16 個國家和各種私人慈善家提供的總計 8000 萬美元的承諾,旨在幫助貧窮國家迅速擺脫氫氟烴,以及製冷劑行業的支援宣告。
所謂的“確保雄心勃勃的氫氟烴修正案聯盟紐約宣言”由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國家簽署,簽署時間是在談判代表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舉行會議的兩週前,他們希望解決關於世界應如何逐步淘汰這些氣候超級汙染物的持續分歧。
氫氟烴用於冷卻和製冷,儘管它們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較短,但其氣候強制力可能是二氧化碳的數千倍。
該修正案一直是奧巴馬總統的長期優先事項,確保該修正案獲得透過也許是他氣候外交待辦事項清單中最重要的專案,除了看到巴黎協議生效之外。該協議在週三滿足了至少有 55 個國家加入的要求,從而更接近生效。當對 55% 溫室氣體排放負責的國家加入時,巴黎協定將生效,這幾乎肯定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實現。
因此,基加利被視為對全球變暖產生重大影響的下一個機會,但達成修正案的道路漫長而坎坷。包括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國家歷來反對修改臭氧條約以解決氫氟烴問題,他們通常堅持認為氣候問題屬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UNFCCC) 的管轄範圍。
當奧巴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 2013 年在加利福尼亞州陽光莊園舉行的峰會上同意合作修改修正案時,這種反對開始瓦解。現在,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都同意需要逐步減少氫氟烴,儘管他們在如何構建方面並非完全意見一致。
中國大使劉曉明在昨天的活動上讚揚了習近平和奧巴馬本月早些時候達成的合作,以達成一項“雄心勃勃的”氫氟烴修正案,而同一天,世界最大的兩個排放國批准了巴黎協定。
但他也為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之間繼續實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進行了辯護——這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一項慣例,在去年的碳協議中幾乎被擱置,但在《蒙特利爾議定書》下仍然有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不同的速度逐步淘汰排放,並向貧窮國家提供援助。
雖然他為發展中國家“滿足他們的需求”進行了遊說,但劉曉明承諾中國將“繼續與所有其他締約方合作,爭取今年達成一項雄心勃勃且全面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氫氟烴修正案”。
關注氫氟烴辯論的談判代表和倡導者表示,他們對下個月的峰會將產生期待已久的修正案感到樂觀,他們希望這將有助於在本世紀末使全球變暖減少半攝氏度。長期目標是將後工業化時期的全球變暖控制在遠低於 2 攝氏度的水平,這將使《蒙特利爾議定書》修正案成為巴黎協定的一項鉅額預付款。
雄心和資金
但隨著基加利會議的臨近,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協議的雄心程度,二是可供貧窮國家過渡到氣候強制性較低的冷卻劑的資源。
任何修正案的雄心程度將取決於貧窮國家排放量被限制的速度、富裕國家削減排放量的速度,以及最終何時完全逐步淘汰這些化學品。同樣重要的是用於衡量減排量的基準線——基準線越高,一個國家保持生產和使用氫氟烴的餘地就越大。
在 7 月於維也納舉行的初步會議上,有八項提案,但談判代表表示,自那以來,其中一些分歧已經縮小,並預測各方最終將在基加利圍繞一個共同的模式達成一致。
世界發達國家提議發展中國家從 2019 年開始,以 2011 年至 2013 年的平均水平為基準線削減排放量。但中國、阿根廷和海灣國家提出了略有不同的模式,將氫氟烴的增長限制在下一個十年的中期,而印度則堅持 2031 年的凍結日期。
貧窮國家指出,它們排放的氫氟烴遠少於發達國家。它們也仍在獲得製冷和空調,因此更難阻止氫氟烴的增長。與此同時,倡導者認為,發展中國家空調的迅速普及正是早期凍結日期如此重要的原因。
觀察員表示,自維也納會議以來,中國和阿根廷這兩個昨天簽署“紐約宣言”的國家在談判中表現出了相當大的靈活性。
阿根廷外交部長蘇珊娜·馬爾科拉同時也是聯合國秘書長的有力競爭者,她在昨天的活動上表示,雖然必須解決發展中國家在時間和支援方面的需求,但逐步減少氫氟烴的工作屬於所有人。
“我相信我們將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正如昨天我的總統向秘書長提交我們加入巴黎協定的確認書時我感到自豪一樣,我確信我們將在基加利自豪地分擔這一共同責任,”她說。
印度在維也納會議後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進展,也不是該宣言的締約方。但一位美國國務院高階官員表示,這可能是一種談判策略。本週早些時候在北京舉行的一次工作會議上取得了進展,在盧安達峰會召開前的幾天裡,可能會取得更多進展。
發展中國家還對過渡到非氫氟烴冷卻劑的成本表示擔憂,尤其是一些替代品仍在專利期內。
國務院訊息人士稱,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雄心和資金問題是“相關的”,如果資源得到保證,它們可能更有信心接受更早的逐步淘汰。
包括美國在內的 16 個發達國家昨天承諾向《蒙特利爾議定書》多邊基金提供總計 2700 萬美元的資金,以幫助貧窮國家擺脫氫氟烴並提高能源效率。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億萬富翁金融家湯姆·斯泰爾在內的 19 位私人捐助者為此補充了 5200 萬美元,用於提高效率。這筆資金取決於一項“雄心勃勃的”協議。公共部門的資源僅用於明年採取的行動,並指定用於幫助貧窮國家遵守今年將透過的具有“足夠早的凍結日期”的修正案。
巴黎領導人認為與“姐妹”協議有關聯
巴黎協議的實施者表示,《蒙特利爾議定書》的修正案對於去年協議的成功至關重要。他們說,氫氟烴在短期內會引發如此多的變暖,將其從大氣中清除將產生近乎立竿見影的效果,從而為更全面的協議生效爭取時間。
摩洛哥環境大使哈基瑪·埃爾·海特告訴ClimateWire:“這是冷卻地球最快的方式,你知道嗎?也是最容易的方式。”
埃爾·海特來到紐約代表即將擔任下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的摩洛哥主席國,她回憶說,在巴黎就設定指導未來雄心的長期溫度目標進行的談判是如何令人擔憂。
她說:“我們花了許多許多個夜晚討論和與其他各方鬥爭,以便在巴黎協議中寫下一個詞——‘遠低於 2 攝氏度’。”“那是一場鬥爭。”
但她說,如果遏制氫氟烴能夠避免半攝氏度的升溫,“我們就無需鬥爭”。
聯合國氣候負責人帕特里夏·埃斯皮諾薩在本月早些時候由“專案辛迪加”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最終將要求普遍逐步淘汰氫氟烴。
她在由諾貝爾獎得主化學家馬里奧·莫利納共同撰寫的專欄文章中寫道:“最終,所有國家都必須透過國家行動計劃和 2015 年巴黎協定商定的減排措施,找到減少氫氟烴和普遍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蒙特利爾議定書》等姊妹協議建立的框架可以幫助做到這一點。”
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的杜爾伍德·澤爾克表示,由於製造商在從氫氟烴過渡的同時提高了效率,修正案的真正好處可能在於避免了整整一度的升溫,而不是一半。他說,效率的提高將為消費者節省資金,進一步抵消了向氣候強制性較低的來源過渡的成本。
密切關注這些談判的澤爾克表示,印度明顯的反對意見不會成為在基加利達成協議的重大障礙。
他說:“世界各地正在進行大量的雙邊倡議,而印度是這個支援雄心勃勃的修正案的廣泛聯盟知道他們必須處理的頭號國家。”他說,7 月在維也納舉行的會議表明所有參與者都取得了足夠的進展,因此下個月應該有可能達成修正案。
“我們不能失敗”
但昨天在紐約舉行的氫氟烴活動參與者表示,如果基加利未能取得成果,將對巴黎協定以來的國際信心造成打擊。
“基加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在巴黎協定上採取行動的機會,”挪威氣候與環境部長維達爾·海爾格森說,挪威是捐助國之一。“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在基加利不成功,那會向巴黎傳遞什麼訊號?那將是災難性的。所以我們知道我們的責任。”
兒童投資基金會(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 Foundation)的執行長凱特·漢普頓表示,捐助者受到了巴黎協定成功以及各國政府致力於低碳轉型的意識的鼓舞。該基金會為私營部門基金提供了捐助。
她在聯合國總部的一次簡報會上說,“如果基加利在某種意義上失敗了,人們的興趣和資金將會大幅減少。” 她表示,政府發出一致的資訊將鼓勵私人捐助者在其他氣候應對方面提供幫助。
她說:“政治家們尤其在這裡有一個真正的機會,發出一個非常非常強烈的訊號,表明這種轉型是不可避免的,這將調動你無法想象的資源。”
盧安達環境部長文森特·比魯塔指出,非洲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比大多數大陸更嚴重,他正準備主辦下個月的峰會。全部54個非洲國家簽署了昨天的宣言,非洲和小島嶼國家推動發達國家做出比發達國家為自己提出的更嚴格的減排措施。
“我們不能失敗,”他說。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E&E 在www.eenews.net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點選此處檢視原始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