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淘金熱引發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亞馬遜東南部地區的淘金熱正在導致高水平的汞汙染

在秘魯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的許多礦工使用汞從沉積物中提取黃金。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擔憂秘魯亞馬遜地區的採金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上週這種擔憂達到了頂峰。秘魯政府於 5 月 23 日宣佈進入為期 60 天的公共衛生緊急狀態,試圖解決馬德雷德迪奧斯河沿岸無監管淘金活動造成的汞汙染問題。

在多項研究表明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的人們、魚類和沉積物中汞含量很高之後,醫療和急救人員將於本週開始為 25 個受影響的村莊提供醫療和食物援助。政府估計,約有 85,301 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大約 48,000 人受到影響。

秘魯衛生部副部長珀西·米納亞說:“我們現在可以確定暴露源是什麼了。我們不會在兩個月甚至一年內解決這個問題,但衛生部必須開始行動。”汞中毒的症狀包括嘔吐和腹瀉。極端情況下會導致腦或腎臟損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擁有悠久的小規模沖積金採礦歷史,但過去十年國際金價的上漲導致該活動激增。秘魯國家統計和資訊研究所 5 月 23 日在利馬報告稱,3 月份馬德雷德迪奧斯的黃金產量為 1,583 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長 28%。

該地區的礦工透過淘洗沉積物來分離含金的沙子,然後將其與汞混合形成金屬汞合金。加熱汞合金使汞汽化,留下純金。據估計,該過程每年會向水道排放 30-40 噸汞,而細菌會將汞轉化為甲基汞。甲基汞會在魚類體內積累,而魚類是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

身體負荷

毫不奇怪,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的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他們測試的 40% 的馬德雷德迪奧斯居民的頭髮樣本中發現了高水平的汞(高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最大值)。杜克大學的研究小組檢查了大約 800 名居住在該地區一條主要公路沿線的人,100 名居住在河邊的人和 2000 名居住在阿馬拉凱里原住民保留地的人。

該地區的一些社群比其他社群更接近採金活動,但杜克大學全球健康倡議的流行病學家、研究負責人威廉·潘說,公路、河流和保護區內的 40% 的暴露率都保持不變。

人體頭髮中存在汞通常表明一個人透過飲食來源接觸到這種金屬。潘說,杜克大學在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的研究表明,人類汞暴露與魚類消費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自 2009 年以來,潘的研究小組以及斯坦福大學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熱帶生態學家路易斯·費爾南德斯的研究發現,某些魚類,特別是大型鯰魚和以其他魚為食的魚類,體內汞含量很高。

秘魯政府利用杜克大學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來確定哪些河邊社群應該接受緊急援助。官員們正在努力幫助受影響的居民用其他蛋白質來源替代飲食中高風險的魚類。在緊急期間,政府將向大約 48,000 名受影響人員中的 15,000 人提供包括罐裝海魚和多種維生素在內的食物,以對抗貧血。

暴露途徑

潘說,這些步驟應該可以減少那些也減少食用受汙染魚類的人體內的汞負荷,因為該地區汞暴露的主要途徑似乎是透過食物。

政府還在考慮是否應將穀物藜麥納入其食品援助計劃中。杜克大學在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進行的家庭調查的初步資料顯示,藜麥的攝入與較低的汞含量之間存在相關性。

米納亞說,政府的長期計劃還包括幫助社群建立養魚場。但是,為期 60 天的緊急狀態將在新總統於 7 月 28 日就職前幾天結束,新總統將於 6 月 5 日選舉產生。但米納亞相信,儘管受到地區和地方政府官員的反對,但下一屆政府將繼續監測和解決汞汙染問題。

他們批評緊急法令,認為沒有證據表明馬德雷德迪奧斯地區人類體內高汞含量與魚類消費之間存在聯絡。這些官員還擔心,政府宣佈進入公共衛生緊急狀態的決定可能會損害附近馬努國家公園和坦博帕塔國家保護區的旅遊業。

由於人們越來越擔心汞暴露,費爾南德斯正在北卡羅來納州溫斯頓-塞勒姆的維克森林大學領導一個專案,研究汞對亞馬遜地區人類和環境健康的影響。作為維克森林大學亞馬遜科學創新中心的負責人,費爾南德斯將領導一個美國研究人員團隊,他們正在與秘魯亞馬遜研究所和馬德雷德迪奧斯國家亞馬遜大學的同事合作。

本文經許可轉載,最初於 2016 年 6 月 1 日首次發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