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可能隨時變化

研究表明,人們在一天中性格特質可能會經歷巨大的變化

Double exposure of young man expessing multiple emotions, anger and happiness

心理學家使用性格特質,如外向、神經質或焦慮,作為描述不同人之間典型的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的手段。從這個角度來看,性格的構成要素包括一系列相對穩定的、難以改變的特質。

但是,關於你可以透過識別典型行為的問卷調查來常規測量這些特質的假設,在過去二十年中受到了質疑。問題不僅在於行為變化經常發生,而且在於它們每天甚至每小時都在發生。一個人可能在中午時分表現得開放和隨和,但在下午兩點時卻變得消極和固執。這種日常情緒和行為的波動——被賦予了平淡的標題“個體內部變異性”,或 IIV——實際上非常大,它們可以與甚至超過人與人之間測量的性格特質差異,如外向性或責任心。

這個領域的名稱出現在 2004 年,當時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和心理學榮譽教授彼得·C·M·莫萊納爾在一篇題為“將人重新帶回科學心理學,這一次是永遠”的宣言中倡導 IIV。在其中,他使用了一系列數學和物理計算來說明性格的動態變化程度,同時嘲笑了心理測試的標準方法。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自莫萊納爾的宣言發表以來,這種關於 IIV 重要性的觀點持續普及。它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性格,並導致了一些心理治療形式的改變。研究人員已經瞭解到,對日常壓力事件(從與配偶爭吵到交通堵塞)的反應變化可以產生關於人們長期情緒和身體健康的重要見解。

這種轉變背後的研究可以在一項為期 20 年的壓力和健康研究中看到,該研究還探測了 3,500 多名成年人的日常性格變異性。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大衛·阿爾梅達和他的同事連續八天詢問受試者前 24 小時內的壓力水平和情緒(並收集了一系列生理指標)。人們的壓力源清單包括與家人爭吵、工作截止日期、家庭任務超負荷以及一系列普通的日常瑣事。研究人員詢問的眾多情緒包括快樂、憤怒、恐懼和焦慮。他們還詢問了與擔憂相關的想法以及行為,如身體活動和睡眠。調查人員在 10 年的時間間隔內又重複了兩次這種探查。阿爾梅達說,他們得出結論,“日常經歷——曾經被認為對健康相對不重要——對各種情緒、身體和認知結果都有短期和長期後果。”

阿爾梅達的團隊計算了我們通常認為的性格特質中有多少實際上只是那樣,或者可以理解為一種轉瞬即逝的情緒。“我們在人們的脾氣暴躁程度上看到了這一點,”他說。“我們認為,‘哦,這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 事實上,他們一半的脾氣暴躁是一種性格特質,一半將是這個人每天的變異性。” 他指出,具有積極特質(如開放性或隨和性)的人在諸如容易生氣或擔憂等特質上僅表現出 30% 的變異。

一些研究人員深入研究,試圖確定一個人的即時環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短期心理狀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和傳播學教授尼拉姆·拉姆將其工作重點放在這些每小時、每天的波動如何是對其發生的環境(如在工作場所、在家中、與孩子共度時光或在醫生辦公室)的回應。直到最近,情緒變異性高或低才被視為性格特質本身。然而,拉姆說,這些起伏可能反映了一個人性格不同方面的來來去去,或者對一個人或事件的即時反應。

例如,以一位參與一項研究的個體為例,該研究收集他們每小時的情緒報告。個體內部變異性高的人可能被認為是情緒不穩定的人。或者他們的情緒波動可能表明他們正在經歷一系列生活中不可預測的事件,可能來自混亂的工作場所。事實上,拉姆說,研究人員從他們在研究中觀察到的人那裡收到的情緒報告可能是即時環境的某些方面和他們性格的要素的結合——他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程度以及他們調節情緒的能力。

當下壓力因施加的壓力型別而異。科學家們已經學會衡量和評估某些型別的壓力的影響。與配偶爭吵通常比工作截止日期導致更多的情緒不安,而工作截止日期又比日常瑣事(如火車延誤或發現狗又在毯子上拉屎)施加更大的壓力。

研究人員通常透過在短時間內(如一週內每 24 小時一次或每天五次)評估同一個人來測量個體內部變異性,但英國杜倫大學的心理學家納丁·貝克曼和她的同事採用了不同的方法。調查人員在某個時間點詢問了他們研究中的 288 名職業人士一系列關於他們性格的問題——他們是否勤奮、沉思、脆弱、喜怒無常等等——並將相同的詢問提交給最多五名參與者的家人、密友或同事。

貝克曼解釋說,瞬間狀態反映了當一個人對不同情況做出反應時,特定的性格特質如何顯現出來。我們憑直覺就知道,我們在家、工作或與朋友外出社交時,思維、感覺和行為方式不同。貝克曼的結果表明,無論由誰來評估,個體內部變異性都會因情境而系統地波動。一個人在工作中可能被認為比在家中更盡責,與朋友在一起時可能比與同事在一起時更外向。

隨著研究人員學會量化這種每小時的變異性,他們已經開始評估這些變化在制定更全面的性格圖景中的意義。拉姆說,他可能會將一個人情緒的每小時波動與自尊的每月變化進行比較。如果一個人的情緒變化很大,但他們的自尊仍然相對恆定,一種解釋可能是他們的自尊水平受他們可能從讚美或貶低中體驗到的暫時高潮或低谷的影響不大。

近年來,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心理學家和認知行為治療師米歇爾·紐曼發現,個體內部變異性對於進行研究和設計治療患者的新方法都非常有價值。她說,在智慧手機出現之前的日子裡,接受治療的患者或研究參與者會填寫一份問卷調查,總結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們被要求用筆和紙或在電子筆記裝置(如 PalmPilot)上記錄每小時的感受。由於發現這些任務很麻煩,他們會等到一天結束才記錄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結果資料?“毫無價值!”紐曼說。

透過為智慧手機建立專門的應用程式,心理學家已經能夠每天多次監測人們的情緒和體驗,並獲得對其心理狀態更細緻的反映。在研究廣泛性焦慮症 (GAD) 患者的波動時,紐曼使用了這種對其想法和感受的細緻記錄來挑戰之前一些心理學家關於 GAD 主要症狀——持續不斷的擔憂——的成因的信念。早期基於人們對其感受的總結的理論認為,個體透過擔憂來抑制負面情緒。

紐曼的研究表明,情況恰恰相反:持續不斷的擔憂會持續負面情緒。在一項研究中,她和她的同事在社互動動持續一分鐘或更長時間之前或之後立即監測了 83 名 GAD 患者,持續八天。平均而言,科學家們發現,GAD 患者在這些社互動動後通常感覺更好,這表明這些遭遇可能是愉快的,或者至少是良性的。與直覺相反的是,她發現那些在社交遭遇前擔憂較少的人在社交遭遇後有更多諸如焦慮和悲傷等感受。那些在遭遇前擔憂較多的人在遭遇後感到更快樂或更滿足。

這項研究證實了紐曼的理論,即焦慮的人相信,如果他們擔心壞結果(無論壞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小),他們就不會在讓自己感到快樂和樂觀之後體驗到糟糕的事情降臨到他們身上的那種心痛。她說,當壞事沒有發生時,他們會感到解脫,這強化了他們認為擔憂可以保護他們的信念。如果沒有這些對一天中想法和感受波動的詳細記錄,這項研究將錯過這些見解。

頻繁間隔收集的資料也有助於治療師制定適合個體患者的治療方案。許多人不知道或可能不記得是什麼引發了他們的焦慮,但治療師可以透過將較高的焦慮水平與當下的事件聯絡起來來找出答案。他們可以提示患者使用之前在治療中學到的特定策略來對抗他們的擔憂。例如,使用一種稱為認知重構的技術,患者可能會將他們擔心可能發生的事情與真實事件進行比較,以幫助他們意識到他們的擔憂是毫無根據的。

焦慮的人不僅有負面情緒,而且他們傾向於最小化積極情緒。“我們不只是想降低負面情緒,”紐曼說。“我們還需要增強積極情緒。”

為了增強良好的感覺,紐曼的同事,斯基德莫爾學院心理學家盧卡斯·拉弗雷尼埃建立了一個名為 SkillJoy 的手機應用程式。該應用程式每天在隨機間隔多次提示焦慮的人專注於當下令人愉快的事情——例如見到朋友、逗某人發笑或聽到一首美妙的歌曲——並真正“品味”他們正在思考的事情一兩分鐘。2023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SkillJoy 使用者在使用該應用程式七天後,擔憂程度低於使用該應用程式之前。

對一天中情緒波動的這種理解使研究人員開始詢問,高水平的個體內部變異性對人們有利還是不利。紐曼在這個辯論中的觀點是堅定的。“變異性是好的,”她說,“並且沒有明確的答案表明它何時指示精神病理學。” 該領域的其他人不太確定。雖然一些研究已將高變異性與神經質聯絡起來,但另一些研究未能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情境。拉姆說,個體內部變異性高的人可能正在成功地適應動盪的生活,而個體內部變異性較低的人可能過著可預測的、程式化的生活,並且實際上可能更僵化。

根據密歇根大學社會科學家利茲貝斯·本森等學者的研究,擁有更廣泛的情緒,從熱情和決心到悲傷和恐懼——巴塞羅那 ESADE 法學院副教授喬迪·奎德巴赫將其稱為情緒多樣性——被認為有助於人們更好地適應一天中不同的情況。“我們展示的最酷的事情是,對於那些經歷過高水平負面情緒的人,”本森說,那些擁有更多種負面情緒的人往往有更好的健康結果。

對於治療師和患者來說,承認日常情緒的高潮和低谷——有些糟糕,有些非常美好;有些情緒高漲,有些情緒低落——為心理學幫助定義我們是誰的持久目標提供了新的見解,以便我們可以學會帶著這種知識生活,並找到更充分地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的方法。

弗朗辛·羅素 是一位資深記者,專門研究社會科學和人際關係。她是《50 歲後的愛情:如何找到它、享受它並保持它》(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2021 年)的作者。

更多作者:弗朗辛·羅素
SA 特刊 第 33 卷 第 3s 期本文最初以“性格可能隨時變化”為標題發表於 SA 特刊 第 33 卷 第 3s 期 (),第 3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2024-4JKsmI2jQrL20cN6XC0ou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