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費解的視角

數學與藝術的十字路口,衝突的觀點並存

Anton Bakker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在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中,被鎖鏈束縛的囚犯從出生起就面對著空白的洞穴牆壁,這是他們唯一知道的現實。當俘虜背後經過的人和物體將陰影投射到牆壁上時,囚犯們認為他們對世界的體驗是完整的,從未意識到他們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貧乏的。

紐約市國家數學博物館主辦的一個新的虛擬藝術展覽突出了每當我們從單一視角審視三維物體時,我們都只觀察到眼前整個物體的部分投影或陰影。因為我們透過二維視網膜的過濾來體驗周圍的三維世界,所以我們的視覺體驗有時並不比柏拉圖洞穴中不幸的人們好多少。 

Opus 125707,荷蘭雕塑家 Anton Bakker 作品。每張影像代表同一三維物體的不同視角。圖片來源:Anton Bakker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荷蘭圖形藝術家M. C. Escher 的知識繼承者 Anton Bakker 是一位當代藝術家,探索數學、藝術和幻覺的交叉點。受埃舍爾獨特的視角方法的影響,Bakker 使用基於計算機的方法在立方晶格和多面體中尋找意想不到的和模稜兩可的視點。“存在的一切,每一塊物質,都是由這些結構構成的,”Bakker 在談到立方晶格時說,立方晶格構成了許多元素最穩定的分子形式的基礎。“當我追求關於晶格中存在什麼東西的預感,並發現令人驚歎的美麗幻覺時,我會起雞皮疙瘩。”

Bakker 的數學雕塑——無論是用鋼鐵、青銅還是虛擬形式呈現——都強調了對同一晶格的不同看法如何改變結構的表觀現實,揭示了“萬物固有的多重視角”。這一總體原則並非 Bakker 的創作所獨有;它是日常視覺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我們的大腦必須將深刻模糊的傳入資訊解析為許多可能的感知解決方案之一。

“大腦認為它從某個角度看到了兩個連結的正方形,”Bakker 在談到他的 Opus 125707 時說,它位於本頁頂部。如果不研究其他視角,觀眾可能會帶著對他們認為已經看到的結構的簡單性的錯誤解釋離開。然而,現實遠比第一眼偶然看到的要複雜得多——而且還有更多這樣的謎題隱藏在晶格中。“我已經在沙箱裡玩了 40 年了,我將在餘生繼續在裡面玩,”Bakker 說。

Stephen Macknik 是紐約州立大學下城健康科學大學布魯克林分校的眼科學、神經病學和生理學與藥理學教授。他與 Susana Martinez-Conde 和 Sandra Blakeslee 合著了榮獲 Prisma 獎的《心靈魔術》。他還與 Susana Martinez-Conde 合著了《幻覺冠軍》。在 Twitter 上關注 Macknik @stephen_macknik

更多作者:Stephen Macknik

Susana Martinez-Conde 是紐約州立大學下城健康科學大學布魯克林分校的眼科學、神經病學和生理學與藥理學教授。她是榮獲 Prisma 獎的《心靈魔術》的作者之一,與 Stephen Macknik 和 Sandra Blakeslee 合著,也是《幻覺冠軍》的作者之一,與 Stephen Macknik 合著。

更多作者:Susana Martinez-Conde
SA Mind Vol 31 Issue 6本文最初以“令人費解的視角”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31 卷第 6 期(),第 32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1120-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