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原理:保齡球球瓶復位機——永恆復位機

保齡球球瓶復位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繁忙的保齡球館可能看起來很吵鬧,但在球道後面,喧囂聲要大得多。當沉重的球撞擊木製球瓶時,沉重的電機、傳送帶、滑輪和凸輪在每個“坑”後面咔噠作響,抓住一次碰撞後的殘骸,同時提升和排列球瓶,以便為下一次碰撞做好準備。

多年來,球童站在球道末端,手動復位球瓶並將球滾回給保齡球手。機器直到1946年才出現,當時弗吉尼亞州里士滿的AMF保齡球公司推出了第一臺“自動球瓶定位器”。伊利諾伊州森林湖的 Brunswick 公司後來提供了具有競爭力的“球瓶復位機”,這兩家公司至今仍以與最初技術非常相似的技術主導著市場。

變化最大的是旨在擴大保齡球受歡迎程度的各種花哨功能。在 20 世紀 80 年代,攝像頭被放置在球道之間,對準球瓶,並連線到計算機,計算機自動計算保齡球手的得分並在頭頂顯示。最近,黑色照明燈、熒光球瓶、雷射束、喧鬧的音樂和影片螢幕系統已將普通的例行活動轉變為令人眼花繚亂的深夜舞會,宣傳為宇宙保齡球、迪斯科保齡球或“極限”保齡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參觀典型的 24 球道保齡球館的後端,例如馬薩諸塞州大巴靈頓的 Cove 保齡球館,就會發現一個機械工程師的天堂。24 臺鋼、木和橡膠球瓶定位機肩並肩地不知疲倦地隆隆作響;每臺機器大約五英尺高,重約 2,000 磅,並在大約八秒鐘內收集、分類和復位 10 個球瓶。成排的備用皮帶、凸輪、杆、槓桿、油和抹布靠在後牆上,看起來像一個雜亂的汽車修理廠。Cove 保齡球館的首席機械師 DJ Marks 必須每週檢查、清潔和潤滑每臺機器。“這幾乎是一項持續的工作,”他高興地說。“我每天做五臺機器——星期五做四臺。”他向熱情的顧客展示這些機器,並表示大多數業主也會這樣做。因此,在您下次去保齡球館時,如果您沒有獲得出色的分數,不妨要求看看這些機械奇蹟。

您知道嗎...
人體靶標:在機器出現之前,球童會復位球瓶。“你真的必須工作很快,否則保齡球手會對你大喊‘嘿,快點!’”84 歲的保羅·雷特塞克回憶道,他在 20 世紀 30 年代在印第安納州密歇根城做球童,每晚賺 1 美元。喝醉的顧客有時會試圖向彎腰撿球瓶的男孩投擲球:“我們學會了迅速跳到側牆上,”雷特塞克說。上圖:1910 年 4 月凌晨 1 點,紐約布魯克林地鐵保齡球館。

丟失的球:有時球不會返回給保齡球手。最可能的原因是球瓶卡在球返回入口孔中,楔入返回杆下方。服務員必須移除球瓶,儘管第二個保齡球也可能會將其撞出。

復位:有時清掃杆可能會在球道上卡住。這通常是因為球桌沒有收到全部 10 個球瓶。丟失的球瓶會提示臂保持在球桌上方而不是返回到其中性位置,這會發出訊號,指示清掃週期繼續進行。保齡球手可以透過按下復位按鈕向服務員請求幫助。

馬克·菲舍蒂擔任《大眾科學》高階編輯已有 17 年,報道可持續發展問題,包括氣候、天氣、環境、能源、食物、水、生物多樣性、人口等等。他委派和編輯記者和科學家的專題文章、評論和新聞,也撰寫這些形式的文章。他編輯“歷史”專欄,該雜誌的部門回顧各個時期的科學進步。他是兩本衍生雜誌的創始執行主編:《大眾科學心靈》《大眾科學地球 3.0》。他 2001 年為該雜誌撰寫的自由撰稿文章“淹沒新奧爾良”預測了像卡特里娜颶風這樣的風暴將給這座城市帶來的廣泛災難。他的影片您死後身體會發生什麼?在 YouTube 上的觀看次數已超過 1200 萬次。菲舍蒂曾為《紐約時報》、《體育畫報》、《史密森尼雜誌》、《技術評論》、《快公司》和許多其他雜誌撰寫自由撰稿文章。他與全球資訊網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合著了《編織網路》一書,該書講述了全球資訊網建立的真實故事。他還與微生物學家埃莉諾·列維合著了《新型殺手疾病》。菲舍蒂曾任《IEEE 頻譜雜誌》《家族企業雜誌》的執行主編。他擁有物理學學位,曾兩次擔任路易斯安那州百年學院的阿塔威公民文化研究員,該學院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2021 年,他獲得了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羅伯特·C·科恩科學新聞持續成就獎,該獎項旨在表彰在地球和空間科學方面的傑出報道生涯。他曾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 (NBC) 的“與媒體見面”、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歷史頻道、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 (NPR 新聞) 和許多新聞廣播電臺節目中露面。在 X (前身為 Twitter) 上關注菲舍蒂 @markfischetti

更多作者:馬克·菲舍蒂
大眾科學雜誌第 298 卷第 1 期本文最初以“永恆復位機”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第 298 卷第 1 期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12008-6qZ1I7g6bvDr5SrrKLfou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