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隨意敲擊鋼琴鍵,極少數人僅憑聲音就能辨別音符。這些人擁有絕對音準,即無需任何外部參考即可識別單個聲音訊率的能力。但即使是這些天賦異稟的人也並非真正完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他們的錯誤雖然細微,但為了解生物和環境因素如何共同塑造聽力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
絕對音準,俗稱完美音調,是早期音樂訓練和罕見基因天賦的結合。然而,絕對音準(及其反面,先天性音盲症或失歌症)的神經學基礎仍然模糊不清。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找到了大約 1000 名能夠立即且毫不費力地標記一系列隨機呈現的聲音音調的人。結果顯示,擁有絕對音準的人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得分群,遠遠超出正常能力範圍。“有些人擁有這種極其完美的音高命名能力,而我們其他人只是在猜測,”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遺傳學家簡·吉奇爾說。這一事實,加上之前的家族遺傳性研究,表明與大多數複雜特徵不同,絕對音準可能僅受一個基因或最多極少數基因控制。
該研究還揭示了絕對音準人群的一個弱點:A 音符周圍的音符。與犯任何其他錯誤相比,擁有完美音準的志願者更有可能將 G 升調誤認為 A 音符。他們也經常將 A 升調感知為 A 音符。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模式可能反映了在樂隊和管絃樂隊中使用 A 音符作為通用調音訊率的情況。該小組推測,由於這種不成比例的接觸,該音符可能會充當“感知磁鐵”,欺騙大腦將附近的音調歸入 A 類。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正在進行的研究中,吉奇爾的研究小組正試圖分離出控制絕對音準的基因,目標是進一步探究其分子機制。吉奇爾說,最終,她希望利用絕對音準作為一個平臺,更好地瞭解大腦如何因經驗而發生變化——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可塑性。國家耳聾和其他交流障礙研究所研究音高感知的遺傳學家丹尼斯·德雷納認為,新的發現“為衡量聽覺系統內的學習和神經可塑性提供了一種強大而精確的方法打開了大門。你只能在擁有絕對音準的人身上看到這一點,因為這些人是唯一學習效果穩定且可衡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