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這種恐懼症的人害怕被嘲笑

患有嘲笑恐懼症的人無法忍受聽到輕笑,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笑話的物件

Aaron McConomy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幽默一直被吹捧為可以增強免疫系統、為工作成功鋪平道路甚至幫助我們活得更長的萬靈藥。但對某些人來說,輕笑絕非兒戲。

那些患有嘲笑恐懼症,或害怕被嘲笑的人,甚至害怕善意的玩笑。“他們不信任友好的笑聲——認為有人只是在自娛自樂。任何笑聲都是壞的笑聲,”蘇黎世大學的心理學家維利巴爾德·魯赫說,他在2000年代中期率先對這種不尋常的疾病進行了研究。魯赫回憶起他在實驗室觀察到的一個案例:“如果最後一排沒有空位,這個人總是會等下一班公交車。他無法忍受有人坐在他身後發笑的想法。”

像大多數恐懼症一樣,這種恐懼症也存在從輕度到重度的譜系。為了評估問題的嚴重程度,科學家們要求人們評價他們在多大程度上認同諸如“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被嘲笑中恢復過來”或“當別人在我面前笑時,我會變得疑神疑鬼”之類的說法。全球各地的研究表明,有1.6%到13%的人患有嘲笑恐懼症。“我們[看到]在人民更加平等的國家,如丹麥和荷蘭,數字最低,而在特別重視榮譽和羞恥感被用於社會控制的國家,如一些亞洲國家,得分非常高,”魯赫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才剛剛開始瞭解嘲笑恐懼症是如何發展的。除了文化之外,養育方式也可能發揮作用。在一項針對100個家庭的研究中, склонность 於懲罰和控制的父母更有可能擁有害怕笑聲的孩子。多項研究表明,嘲笑恐懼症患者通常是欺凌行為的受害者。此外,201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嘲笑恐懼症與社交焦慮部分重疊,發現36%的嘲笑恐懼症患者符合社交焦慮症的標準。

腦成像研究表明,嘲笑恐懼症患者處理幽默的方式與其他人不同。2016年的一項腦電圖研究表明,當嘲笑恐懼症患者聽到笑聲或憤怒的喊叫聲時,他們的大腦中連線前額葉皮層和後皮層的通路活動更活躍。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奧地利格拉茨大學的心理學家伊洛娜·帕普謝克認為,這種聯絡表明他們“對笑聲的實際或假定的惡意方面更敏感”。

2016年發表的另一項實驗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嘲笑恐懼症患者在聽笑話時,大腦獎勵迴路的啟用程度較低。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哪個先出現:是嘲笑恐懼症還是大腦中對笑聲的非典型處理。

魯赫認為,好訊息是嘲笑恐懼症應該對用於治療其他恐懼症的相同型別的療法有效。壞訊息是,可能很難說服一個害怕笑聲的人去看治療師,而治療師可能會對病人微笑以讓他們放鬆。

Marta Zaraska 是一位居住在法國的自由撰稿人,也是《Growing Young: How Friendship, Optimism and Kindness Can Help You Live to 100》(Appetite by Random House,2020年)的作者。她在2018年6月刊的《大眾科學》上撰寫了“正在縮小的動物”。

更多作者:Marta Zaraska
SA Mind Vol 28 Issue 3本文最初以“並非兒戲”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28卷第3期(),第9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51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