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關於氣候變化的爭論升溫時,不要低估你的對手。
根據昨天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在科學問題上觀點差異最大的人通常是受教育程度最高、資訊最靈通的人。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關於幹細胞研究、宇宙大爆炸、人類進化、奈米技術、轉基因觀點和氣候變化的全國代表性調查進行了研究,發現受教育程度最高、科學素養測試得分最高的受訪者,其信念也最為兩極分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氣候變化方面,研究人員發現,政治身份比受訪者的學術能力或科學素養更能表明他們的立場。
作者寫道:“得分較高的保守派對氣候變化的擔憂較少,而得分較高的自由派則更關注氣候變化。” “這些模式表明,科學知識可能有助於捍衛出於非科學考慮而產生的立場。”
這是研究人員稱之為動機性推理的表現:這是一種現象,人們會帶著某種目標來評估事實和資料,通常表示對某個政治群體的忠誠。
對於氣候變化而言,這意味著最熱切地呼籲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人,以及那些認為平均氣溫上升幾乎不是問題的人,可以利用相同的證據來支援他們的觀點。
這也意味著,在辯論中向對手展示科學研究和研究人員的發現不太可能改變他們的想法,反而可能會使人們更加固守自己的觀點。
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法律教授和心理學教授丹·卡漢(Dan Kahan)表示:“你對氣候變化的看法更能表明你站在哪一邊。”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他說,對氣候變化持有某種觀點表明了與政治同胞的團結一致,而不管某人是否熟悉科學方法。
卡漢說:“這不是衡量他們知道什麼,而是衡量他們是誰。”
他解釋說,為了彌合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分歧,將該問題與政治因素脫鉤,並關注切實的經濟問題(例如應對海平面上升),將為公共官員提供一種在不損害其選民信譽的情況下解決該問題的方法。
卡漢說,新的發現證實了越來越多的關於人們如何形成對氣候變化的觀點的研究。
他說:“令人欣慰的是,先前關於更大的科學理解的文化兩極分化影響的發現可以被複制。”他還補充說,在社會科學領域的許多發現都面臨著關於可複製性的嚴格審查的時代,這些發現尤其令人欣慰。
喬治梅森大學氣候變化傳播中心助理教授約翰·庫克(John Cook)也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他指出,人們接收的資訊型別在塑造觀點方面比增強一般科學知識更重要。
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例如,在對驅動全球變暖的溫室機制有更深入的瞭解的情況下,氣候變化不存在政治兩極分化。” “同樣,許多研究發現,告訴人們關於人類造成全球變暖的 97% 科學共識具有中和作用,而不是兩極分化作用。”
經 E&E News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 E&E 在 www.eenews.net 上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