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臨近結束時更容易作弊

當事情即將結束時,偷偷摸摸的行為會增加

hand with writing on it

雖然結束感可以激發人們最好的一面,但新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它也可能引發他們更黑暗的一面。這項研究得出結論,當人們接近完成一項活動時,他們越來越有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欺騙他人。

圖片來源:©iStock.com

生活,無論是好是壞,都充滿了結束。我們完成學業,找到新工作,出售房屋,結束一段關係。知道一個階段即將結束可以激發我們最好的一面,因為我們會努力彌補過去的錯誤,避免最後一刻的遺憾。我們可能會嘗試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或者抽出時間與一位長期同事一起喝一杯,或者對伴侶更加慷慨地讚美。
 
但雖然結束感可以激發人們最好的一面,但新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它也可能引發他們更黑暗的一面。這項研究得出結論,當人們接近完成一項活動時,他們越來越有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欺騙他人。研究表明,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預料到會後悔錯過了欺騙系統的機會。

為了證明這種“臨近結束時作弊”效應,實驗人員進行了一系列巧妙的實驗。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透過網際網路招募了大量人員參與拋硬幣實驗。任務是拋擲幾次硬幣,每次只需猜測它會落在哪一面。於是,數百人在家中的電腦上認真地從口袋裡掏出硬幣並拋擲。每次,他們都會標記自己是否猜對。每次猜對,他們都會獲得少量現金獎勵。

實驗人員明確告知人們不要作弊。但當然,由於人們是在私下進行研究,因此無法當場抓到任何人作弊。另一方面,有可能在總體上檢測到作弊行為。如果沒有人作弊,則正確猜測的百分比預計約為百分之五十。與此值的輕微偏差是正常的,但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任何大於幾個百分點的偏差都表明人們在為自己謀利。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結果令人驚訝。在早期回合中,報告的正確猜測百分比與百分之五十的偏差很小,這表明很少有人歪曲結果。(這對那些樂觀主義者來說是令人欣慰的,因為它表明
即使不必如此,人們也常常是誠實的。)

此外,人們擲硬幣的次數對他們作弊的程度沒有很大影響。即使到了第五次拋擲,報告的正確拋擲次數也沒有比隨機機會高多少。相比之下,重要的是人們認為他們還剩下多少次拋擲機會。實驗人員告訴一些人他們會得到七次拋擲機會,另一些人會得到十次。 “七次者”在第七次拋擲之前相當誠實,然後他們瘋狂地作弊,三分之二的人報告了正確的猜測——比預期高出16%。相比之下,“十次者”在第十次拋擲之前都很誠實,直到那時才開始作弊。這表明,讓人們想作弊的不是過去他們有多少機會,而是他們還剩下多少機會。

實驗人員想看看這種現象是否在更真實的情況下成立。在這個實驗中,他們“僱用”了幾百人來幫助批改一些論文,這些論文表面上是作為另一項研究的一部分而寫的。與拋硬幣研究類似,人們被告知他們將閱讀七篇或十篇論文。他們根據他們在每篇論文上投入的時間量獲得報酬。每篇論文之後,他們被要求報告自己花了多少時間。

參與者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時間也被一個秘密計時器記錄著。因此,實驗人員可以簡單地看到他們報告的時間與實際時間之間的差異。結果證實了之前的研究:當“七次者”到達第七篇論文時瘋狂作弊,報告的閱讀時間至少比實際時間多出25%時,“十次者”則等到最後一輪才這樣做。再一次,當人們認為他們即將結束時,作弊行為發生得最頻繁。

這項研究的意義超出了實驗室的範圍。政治任期、工作任期、學年、高爾夫比賽——所有這些都發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因此,我們應該對即將卸任的參議員、春季學期的學生以及在第十八洞的高爾夫夥伴保持格外警惕。

更進一步,它展示了預測未來這種自然能力的另一方面。當我們有結束感時,一種奇怪的情緒會降臨到我們身上。我們會變得有點活躍;我們活得更放縱。(例如,喬恩·斯圖爾特在《每日秀》拍攝的最後幾個月裡,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活潑。)這一事實與研究結果一致,研究表明,多巴胺是一種與快樂和冒險相關的腦內化學物質,當老鼠接近迷宮的盡頭時,多巴胺會急劇增加。這種預期感可以幫助我們儘可能地利用短暫的時刻,因為我們試圖從牙膏管裡擠出更多,即使它不屬於我們。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Daniel Yudkin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social psychology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a jazz pianist. He graduated from Williams College, was a Fellow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currently lives in Brooklyn. His blog, TheQualiast.com, contains his reflections on mind, behavior, and society. You can learn more at his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Daniel Yudk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