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今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過往的生活經歷可以顯著影響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情緒狀態的解讀。因為大多數人,無論其種族、信仰或語言如何,都能識別相同的人類基本情緒,心理學家曾認為這種能力是完全天生的。現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塞思·波拉克和他的同事認為,養育(或缺乏養育)也對此技能有很大貢獻。他們報告說,遭受過身體虐待的年輕人識別面部表情中憤怒的頻率明顯高於未遭受虐待的兒童。
該團隊使用計算機程式將人們的臉部變形為一系列不同的表情,為每種情緒範圍建立了一系列圖片:從高興到恐懼,從高興到悲傷,從憤怒到恐懼,以及從憤怒到悲傷(見圖片示例)。然後,該小組隨機向孩子們展示各種圖片,其中一些表達單一的情緒,但大多數代表至少兩種不同情緒的組合。當被問及圖片中的人正在經歷哪種情緒時,所有孩子都以相似的比例識別出快樂、悲傷和恐懼。然而,遭受虐待的年輕人識別出憤怒的頻率遠高於未遭受虐待的同齡人。“受虐待的兒童對憤怒更敏感,”波拉克指出。“可能的情況是,遭受身體虐待的兒童會發展出更廣泛的憤怒類別,因為注意到成年人何時生氣對他們來說是適應性的。”
像這樣的研究可能有助於心理學家瞭解如何更好地幫助受虐待的兒童克服情感和社會障礙。波拉克說:“我們正在努力補充文獻,證明在受虐待兒童身上觀察到的行為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研究可能會為這種可悲的情況帶來量身定製的干預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