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

從硬幣的替代品變成全球化的通行證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這要歸咎於紙幣。一千多年前中國紙幣的發展加速了財富積累、赤字支出和信貸擴張——為我們當今的金融危機鋪平了道路。

當中國商人在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開始使用紙幣時,他們幾乎不可能預見到這些困難。當時,引入可以在長途旅行結束時兌換成硬幣的紙幣是一大福音。紙幣減輕了商人的負擔,使他們能夠長距離運輸大量資金。

這種做法在10世紀在全國範圍內流行起來,當時銅短缺促使宋朝皇帝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批流通紙幣。中國早期的一系列發明——包括紙張、墨水和雕版印刷——使這一切成為可能。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當馬可·波羅在13世紀訪問蒙古帝國時,他對忽必烈汗精密的造幣廠印象深刻,並將它們與顯然繁榮的經濟聯絡起來。(這位探險家沒有注意到紙幣快速印刷帶來的通貨膨脹跡象。)後來,更快的貨幣流通使歐洲國家能夠從亞洲和非洲吸取資源,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力量平衡。

今天,紙幣也意味著財富迴流到發展中國家。金融兌換使得中國有可能購買美國債券,為可能永遠無法償還的債務融資。但它也加速了財富積累的步伐。紙幣及其現代繼承者——電子交易——是近期商品和房地產泡沫的幕後推手,導致了去年的金融崩潰。

在今天的經濟衰退中,事情又回到了原點。在對金融穩定性的擔憂中,一些投資者正在持有貴金屬。對更抽象的貨幣形式的反彈意味著迴歸我們的經濟根基:在我們轉向紙幣幾個世紀後,黃金價格飆升。

馬拉·赫維斯滕達爾是《紐約時報》的調查記者,也是《非自然選擇:選擇男孩而非女孩,以及一個充滿男人的世界的後果》(PublicAffairs,2011年)的作者。她的最新著作是《科學家與間諜:中國、聯邦調查局和工業間諜的真實故事》(Riverhead,2020年)。

更多作者:馬拉·赫維斯滕達爾
大眾科學雜誌第301卷第3期這篇文章最初以“紙幣”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第301卷第3期(),第81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09-81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