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0月13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研究,南極上空的臭氧損耗可能是導致南非南部初夏氣溫二十年來上升的原因。
辛巴威賓杜拉科技大學的氣候科學家德斯蒙德·馬納察及其同事分析了1979年至2010年期間的南非南部氣候資料集,涵蓋了南極臭氧洞形成前後的年份。他們發現,臭氧洞的大小似乎影響了風型,並引發了初夏氣溫的上升。
馬納察一直對南非南部地表氣溫的突然和季節性升高感到困惑。“氣溫實際上明顯高於其他季節,而且上升呈現出轉變而非緩慢漸進的方式,”他說。這種變暖與他預期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變暖不符。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英國雷丁大學的大氣科學家泰德·謝潑德說:“臭氧洞是南半球的一個主要特徵。“最初我們認為其影響僅限於中高緯度地區,但越來越清楚的是,它也影響到較低緯度地區。”其他人的研究先前表明,南極臭氧洞已經改變了南極洲和南大洋以及紐西蘭、巴塔哥尼亞和澳大利亞南部的地表氣候。馬納察表明,臭氧洞的氣候影響甚至更遠。
臭氧洞的大小全年都在波動,在南半球的春季,臭氧洞在南極洲上空變得最大,導致極地平流層冷卻。這種冷卻使環繞南極洲的強西風帶更靠近極地移動,從而改變了鄰近的壓力系統。
空洞縮小
馬納察發現,較大的臭氧洞與更強的夏季大陸性低壓系統(稱為安哥拉低壓)同時出現,該系統將來自較低緯度的暖空氣帶入南非南部,從而提高了地表氣溫。
南極臭氧洞還增加了南半球亞熱帶地區(包括南印度洋和澳大利亞東部)夏季降雨的頻率和強度。
被稱為氯氟烴的人造化學物質從氣霧劑噴霧罐、冰箱和空調中釋放出來,破壞了平流層中的一些臭氧。《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禁止釋放這些消耗臭氧層物質,以試圖減少臭氧層變薄。大氣監測顯示,臭氧洞在2006年達到最大範圍——2850萬平方公里——後正在縮小,多項研究表明,它可能在2065年消失。
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南非南部的夏季氣溫可能會降低。“我相信,該地區的長期預報,不僅包括地表氣溫,還包括夏季降雨,可能需要重新審視,”馬納察說。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最初於2013年10月13日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