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空洞或導致澳大利亞洪水

南極洲上空大氣層中的巨大空洞正在改變南半球的降雨模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紐約 - 一項新的科學研究表明,今年早些時候襲擊澳大利亞北部的嚴重洪水可能不是由溫室氣體引起的全球氣溫上升造成的,而是由臭氧層的空洞造成的。

哥倫比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科學家與加拿大的合作伙伴上週發表的研究報告旨在證明,南極洲上空大氣層中的巨大臭氧層空洞是如何改變南半球的降雨模式的。該研究於上週五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該科學團隊表示,其成員進行了計算機模擬,旨在預測降水變化將如何受到臭氧層空洞的影響。科學家們已經表示,臭氧層空洞將南部急流拉向南極,並導致熱帶水分向南轉移。然後,他們將該模型的預測與地球南半球記錄的實際觀測到的氣候變化進行了比較。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兩者非常匹配,這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臭名昭著的臭氧層空洞是“過去半個世紀南半球大氣環流變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總結中指出。

該論文指出:“在這些地區,我們的模型表明,臭氧層空洞對降水的響應不受大氣-海洋相互作用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任何一個模型的物理引數化或海面溫度,並且幾乎完全源於南極地區的臭氧消耗。”

該研究僅關注南半球夏季的變化(此時臭氧層空洞最為明顯),並涵蓋了1979年至2000年觀測到的氣候變化。但是,該團隊有信心認為,其結果表明,臭氧層空洞的形成導致了赤道以南的熱帶地區沿線降水高於正常水平,該區域大致包括巴西中部和南部、南部非洲和澳大利亞。

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應用物理與應用數學系的博士後研究科學家莎拉·康說:“之前的研究表明,臭氧層空洞改變了高緯度環流模式,例如西風急流向南移動。我們展示的是,高緯度環流的這種向南移動也會影響熱帶環流向南移動,並導致那裡的降雨變化。”

臭氧的影響是否被歸因於氣候變化?
儘管研究顯示,在模型和觀測中,澳大利亞東部的降雨量估計增加了30%,但康警告說,這並未顯示臭氧層空洞與今年早些時候破壞布里斯班和其他地區的降雨之間存在明確的聯絡。她說,其他因素,特別是拉尼娜天氣模式,可能在這次破壞中發揮了作用。

儘管如此,這項研究可能會對氣候科學產生巨大影響。

儘管由於一些破壞臭氧的物質會產生強大的溫室氣體效應,因此它們被國際氣候條約涵蓋,但臭氧層空洞並未包含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中。

國際社會為應對氣候變化而建立的體系忽略了那些不會導致氣溫上升的破壞臭氧氣體。這些氣體則由《蒙特利爾議定書》處理,該議定書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多邊環境協議之一。

目前,關於最近一些極端天氣事件是由全球變暖還是由被稱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南太平洋溫度週期性變化引起的,存在激烈的科學辯論。臭氧層空洞可能導致南部熱帶地區發生大規模洪水的證據從未在更大的全球變暖辯論中被考慮過。

儘管康拒絕就全球氣候變化條約的影響發表意見,但高階研究科學家洛倫佐·波爾瓦尼在一份宣告中表示,實際上應該考慮哥倫比亞大學和加拿大研究的發現。

波爾瓦尼說:“雖然臭氧層空洞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已解決的問題,但我們現在發現,它已經導致了我們觀察到的大部分氣候變化。”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 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