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可能在恐龍時代解凍了南極洲

古老歷史揭示如何使當前的氣候模型更加準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大約1億年前,恐龍漫步在覆蓋森林的南極洲。根據替代記錄,當時的溫度約為華氏50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於現在。

這一時期,被稱為“ Cenomanian”,給當今計算機驅動的全球氣候模型帶來了難題。這些模型是科學家使用的氣候的演算法表示,它們是理解和規劃如何應對更溫暖的世界的關鍵。

氣候模型也可以“倒退”執行,以重現過去的氣候變化。當密歇根大學的古氣候學家克里斯托弗·波爾森嘗試執行氣候模型以重現 Cenomanian 氣候時,他遇到了一個困擾科學家三十年的問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氣候模型顯示,Cenomanian 時期的南極洲氣溫低於零度——對恐龍來說太冷了。但使用岩心和其他替代物分析的溫度記錄表明,南極洲的溫度要高得多。

因此,這些模型弄錯了 Cenomanian 時期的氣候。在 1 億年前的氣候中,某種氣候模型中未表示的因素髮揮了重要作用並使南極洲變暖。這個難題令人不安的潛在含義是:該因素是否也會影響未來的氣候變化?

過去掌握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波爾森說:“過去的氣候是我們用來了解過去和未來氣候的案例研究。”

為什麼恐龍沒有被凍住?
波爾森和他的同事發現,確實有一個因素使 Cenomanian 氣候變暖:氧氣。

他們昨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發現令人驚訝。二氧化碳是眾所周知的溫室氣體,甲烷、水蒸氣、一氧化二氮等也是如此。但直到現在,氧氣才被認為會導致地球變暖。

研究發現,當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下降時,全球氣溫會升高,反之亦然。

我們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發生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這意味著它與人類的時間尺度無關。因此,儘管目前的氧氣水平正在下降,但影響將在數千年後才會感受到。

氧氣減少使其變暖
氧氣使地球降溫,因為它將太陽的入射光散射回太空。

今天的大氣層含有 21% 的氧氣,它將 23% 的入射太陽輻射散射回太空。

如果氧氣含量降至 10%,則只有 18% 的入射太陽輻射會被反射回太空。

據認為,Cenomanian 的氧氣含量僅為 10%,而二氧化碳水平則高達百萬分之 1,120(目前二氧化碳水平為 403 ppm)。波爾森和他的同事使用全球氣候模型對這種情況進行了建模。

加入氧氣使模型與使用替代記錄重建的溫度更加一致。在兩極,溫度額外升高了 3 到 5 攝氏度,這使得森林——和恐龍——在那裡得以生存。

然而,氧氣並沒有解釋所有的差異。波爾森說,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地球歷史上的其他時期也存在模型和替代物之間的類似差異。貝勒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丹尼爾·佩佩和衛斯理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達納·羅耶在《科學》雜誌的評論中寫道,應將氧氣新增到氣候模型中以糾正這一點。

佩佩和羅耶寫道,這可能具有挑戰性,因為地球歷史上可用的氧氣含量記錄並不完整。科學家應該解決這個問題。

他們寫道,這項研究“為開發穩健的大氣氧氣歷史的重要性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論據”。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公司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電訊。www.eenews.net,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