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wyneth Dickey Zakaib,來自自然雜誌
在陸地上,這種模式令人遺憾地十分熟悉:當生態系統受到威脅時,通常是大型捕食者遭受最大的衰退,因此最需要保護。 邏輯似乎表明,同樣的模式也應適用於海洋,但新的研究表明情況恰恰相反。 位於海洋食物鏈底端的小型魚類可能更容易發生種群崩潰。
根據5月2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在過去的六十年裡,被商業捕撈的小型物種的種群崩潰次數是食物鏈上層魚類的兩倍。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人們對頂級[海洋]捕食者給予了很多關注,這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它們中的許多都陷入了困境,”斯坦福大學霍普金斯海洋站的生態學研究生馬林·平斯基說,他是該論文的合著者,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太平洋格羅夫。“但事實證明,食物鏈的另一端實際上也發生了許多崩潰。 我們沒想到會看到這種情況。”
大型魚類對工業規模的捕撈很敏感,因此管理者傾向於對它們實施更嚴格的捕撈法規。 高產的小型魚類被認為更耐受,因此捕撈率更高。 儘管個別小型魚類種群已經崩潰——例如 1940 年代的太平洋沙丁魚——但漁民和漁業管理者過去認為這些是孤立的案例,平斯基和他的同事們寫道。
平斯基說:“直到我們的研究,我們才意識到小型魚類中的所有這些個別崩潰實際上加起來是很多的。” “所有種類的物種,包括我們過去認為非常有彈性的那些小型物種,也容易受到過度捕撈的影響。”
平斯基和他的同事們在一個數據庫中尋找種群崩潰的證據,該資料庫追蹤了發達國家自 1950 年左右以來商業捕撈物種的丰度。 他們還包括了來自全球的漁獲量資料(帶回港口的魚類數量)。
令研究人員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小型魚類種群崩潰的百分比是大型魚類的兩倍。 同樣,食物鏈底端的物種的崩潰百分比幾乎是頂端物種的兩倍。 捕撈強度最大的物種最容易崩潰。
平斯基說:“真正預測種群是否會崩潰的是過度捕撈。”
海變
他說,這種模式可能與陸地上的模式不同,因為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人為影響因素不同。 在陸地上,棲息地喪失奪走了大型陸地動物急需的空間。 但在海洋中,捕撈是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力量,捕撈壓力會根據每個物種進行調整。 平斯基說:“我們對生產力較高的物種捕撈更多,對生產力較低的物種捕撈較少。” “當你把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時,所有物種最終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崩潰機率。”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生態學家雷·希爾伯恩幫助組裝了研究中分析的資料庫之一,他強調該論文的觀點,即氣候變化也在小型魚類種群波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古生態學資料表明,小型魚類種群在被過度捕撈之前很久就隨著氣候而波動,他說,捕撈可能會加劇這個問題。
希爾伯恩補充說,用於這項特定研究的主要資料庫僅關注發達國家的大型工業漁業。 未經管理的物種和發展中國家的物種可能會顯示出不同的模式。 他說:“在珊瑚礁生態系統中,情況可能有所不同。”
事實上,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漁業中心位於溫哥華的漁業生物學家丹尼爾·保利說,對於那些未經管理的物種和發展中國家來說,情況可能更類似於陸地上的情況,即大型物種的衰退程度超過小型物種。
種群評估表明,管理者已經認識到許多小型物種的風險,但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以及在哪裡優先考慮額外的評估工作,英國洛斯托夫特環境、漁業和水產養殖科學中心的首席研究和諮詢科學家西蒙·詹寧斯說。 用於有效管理大型物種的有限資源不一定需要轉移到小型物種,因為已知大型物種仍然對捕撈更為敏感。
詹寧斯說:“這只是提醒人們,那裡存在著巨大的捕撈能力。” “無論這些小型物種的敏感性較低,我們都有能力使它們崩潰。 這些結論提醒社會,所有海洋中的所有型別的漁業都仍然需要有效的管理。”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 該文章於 2011 年 5 月 3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