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藥物工作

製藥公司將研發和臨床試驗轉移到印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Girish Virkar 這些天睡得不多。“我有很多事情要做,”他感嘆道,然後坐上了從法蘭克福飛往米蘭的早上 6 點的航班。他的任務是:為他的公司招攬業務,並利用外包到印度的最新趨勢——藥物研究和臨床試驗。

Virkar 是位於孟買的 D&O 臨床研究組織的執行長,該公司十多年來一直在為外國製藥公司生產前體藥物化合物。然而,就在今年,D&O 將其服務擴充套件到包括對臨床試驗的支援,特別是協調研究和管理資料。隨著印度的商業環境升溫,此項擴張旨在吸引更多客戶。作為印度在 1995 年簽署的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的一部分,從明年開始,該國將承認產品專利。曾經害怕藥物盜版的製藥公司迫不及待地要進入印度。

儘管諾華、輝瑞和禮來等製藥巨頭多年來一直委託印度公司生產化合物,但所有研發工作(藥物設計和臨床前測試)都在其他地方進行。但投資銀行 Rabo India Finance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主管 Alok Gupta 斷言,在過去一年中,這三家公司都公開表示,他們正在積極關注印度市場,以開展研發服務。“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Gupta 說,智慧財產權法的改變也將刺激臨床試驗市場的增長。自 1970 年以來,印度的專利法只承認流程,沒有規定必須進行臨床試驗。仿製藥商會研究在美國或歐洲釋出的藥物,透過不同的流程製造,然後以極低的價格出售仿製藥。Gupta 表示,今天印度的大多數 20,000 家制藥公司都在生產仿製藥:“這種情況是不需要進行臨床測試的,因此該領域的專業知識從未發展起來。”

但是,隨著外國公司在印度開設分支機構,專業知識將會增長。以位於孟買的 SIRO Clinpharm 為例,它是印度最早的合同研究組織之一。它在過去七年中一直在開展臨床試驗服務。總經理 Chetan Tamhankar 表示,每年業務增長 60% 至 80%,其中近 90% 來自國際贊助商。隨著智慧財產權法的改變,SIRO Clinpharm 預計業務將“飛速增長”,他補充道。

藥物外包的最大優勢是節省成本。製藥公司將其銷售額的 20% 用於研發。印度製藥商的花費只有四分之一甚至更少。Rabo India Finance 報告稱,在印度進行的臨床試驗成本只有西方國家進行的臨床試驗的 40%。

外包效率也更高。德國製造商 Mucos Pharma 找到 SIRO Clinpharm,希望找到 750 名患者來測試一種治療頭頸癌的藥物。在 18 個月內,該公司在五家醫院招募了足夠的志願者。在歐洲,他們在 22 家醫院花了雙倍的時間才找到 100 名志願者。

當然,印度不是製藥公司開展業務的唯一國家。“多年來,我們看到了來自南美、東歐和中國的大量資料,”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臨床科學高階顧問 David Lepay 說。然而,印度確實提供了一些獨特的優勢。“你可以說英語,”總部位於米蘭的植物藥開發商 Indena 的執行長 Enzo Bombardelli 指出。“在俄羅斯和中國,你需要翻譯。醫生會讀英語,但他們有困難。”印度科學和醫科學生的授課語言是英語。

另一個優勢是該國由印度仿製藥行業培養的數千名化學家。“如果我們給中國人一個化合物的配方,他們可以更快、更便宜地製造出來,因為他們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諾華採購副主管 Neil Sawant 解釋說。“但我們不是在尋找只是機械地執行流程的人。”諾華也希望簡化流程,開發更快的製造方法。“印度人在這方面非常擅長,”他補充道。


Gunjan Sinha 常駐法蘭克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