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不認為你一團糟

人們常常高估別人對他們的負面評價。但自我同情可以幫助建立更平衡、更健康的視角

Shadow of a person guiding her through a light tunnel.

斯蒂芬妮·謝弗

我們都有缺點,我們也都知道苦難。但即使在狀態良好時,承認我們在掙扎、請求幫助或在我們越界時道歉也很困難。

在全球疫情造成的兩年巨大壓力之後,我們中的許多人已經非常熟悉脆弱的感覺,並且我們也越來越擅長避免困難的對話。例如,我們可能會爆發以發洩情緒,而沒有為我們行為造成的傷害承擔責任。或者,當我們身邊的人未能猜到我們的需求時,我們可能會生悶氣。當需要設定明確界限時,我們中的許多人可能會對所有事情都說“是”,結果卻怨恨所有人——包括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承擔了太多的事情。

通常打破這些迴圈的最佳方法是向他人承認我們遇到了困難。這一步可能令人痛苦和恐懼,但將問題藏在心裡可能會造成更長期的併發症。未被承認的感受和挫折很少會一直被掩蓋。這就是為什麼弄清楚如何公開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很重要,即使這種表達形式讓我們感到暴露或不舒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影響深遠的故事。


我的曼海姆大學同事薩賓·肖爾和赫伯特·布萊斯以及我調查了這些脆弱的展現:真誠的、有意的、情感上的暴露時刻,儘管心懷恐懼,但仍然這樣做。與其他形式的自我表達或自我披露不同,這些行為總是帶有風險,例如其他人可能會因此認為某人軟弱甚至無能。例如,表白浪漫的感覺可能會引起痛苦的回應,如果這些情感沒有得到回應,而宣稱自己對披薩的熱愛則是一個低風險的陳述。

好訊息是,根據研究,我們對他人負面評價的擔憂可能被誇大了,並且常常不能反映人們在困難時刻實際看待我們的方式。基於休斯頓大學研究員布琳·布朗先前對脆弱性的開創性研究,我的同事和我進行了六項實驗,結果始終如一:在各種情況下,例如尋求幫助或承認錯誤,人們對自己展現脆弱性的評價比其他人更負面。我們將這種衝突的認知模式稱為“美麗的混亂效應”。

意識到這種不匹配很重要,因為它會阻止人們分享他們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在安全的環境中,並且與有回應的對話夥伴交談,在親密關係中採取脆弱的姿態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好處。例如,研究表明,透露關於自己的個人資訊可以增加親密感和合作夥伴之間的信任。與此同時,真誠的道歉可以修復破裂的關係

鑑於這些優勢,我們接下來想知道人們如何才能克服美麗的混亂效應及其認知差異。我們的新實驗表明,當談到在自己的缺點中發現美時,自我同情的概念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

自我同情起源於古代佛教教義。然而,今天的科學家們要感謝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員克里斯汀·內夫,她用詳細的心理學術語定義了這個概念。根據內夫的說法,自我同情由三個部分組成。首先,自我友善包括以關懷和理解的態度回應自己的痛苦。例如,當有人正在與失敗感作鬥爭時,內夫鼓勵人們想象他們會如何支援性地與處於困境中的朋友交談,然後將類似的想法應用於自己。第二個組成部分——共同的人性——指的是認識到痛苦和失敗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最後,正念包括清晰地意識到當下——既不忽視自己的困難,也不誇大它們的程度。

我的同事和我認為,自我同情可能會影響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展現脆弱性。畢竟,脆弱的境地會引發大量的羞恥感和恐懼,而這些時刻正是自我同情最有幫助的時候。例如,考慮承認錯誤。善待自己就像對待好朋友一樣的人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羞恥。相反,他們會提醒自己,不完美是所有凡人的共同特徵。此外,以正念的方式對待錯誤會減少誇大或否認其重要性的需要。

反過來,對自己的脆弱性做出如此富有同情心的反應,可以使與他人相處變得更容易。因此,我們預計有自我同情心的人會以更積極的眼光看待自己展現的脆弱性——更接近他們看待他人相同行為的方式。因此,我們預測,對於高度自我同情的人來說,美麗的混亂效應不會成為問題。

為了驗證這一預測,我們邀請了大約 340 名大學生參加了四個實驗,這些實驗圍繞不同的脆弱情境展開。在其中一項實驗中,參與者閱讀了一段文字,要求他們想象自己或另一位同性別的人向他們的老闆承認,他們在處理一個專案時犯了一個重大錯誤。閱讀完文字後,參與者被要求評估這種坦白: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勇敢的行為還是軟弱的跡象?展現脆弱性是否等同於揭示自己的力量或不足?在研究結束時,我們使用內夫設計的七分制量表測量了參與者的自我同情程度。

正如預測的那樣,對自己沒有太多同情心的人對自己承認錯誤的評價比他們想象中其他人採取相同步驟時的評價更負面。另一方面,高度自我同情的研究參與者並沒有成為這種美麗的混亂效應的受害者。在他們的評價中,他們看待自己與他人展現脆弱性之間的差異明顯小於缺乏自我同情的人。

我們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例如揭示自己的不完美或首先向另一個人表白愛意。我們觀察到相同的結果模式:隨著自我同情水平的提高,參與者不太可能嚴厲評判自己展現的脆弱性。換句話說,自我同情心強的人可能不太容易在各種情況下都陷入美麗的混亂誤解。

儘管展現脆弱性有很多好處,但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冒險的行為——特別是對於邊緣化社群的成員來說,他們常常承擔著心理安全環境較差的額外負擔。人們應該始終認真思考何時何地選擇披露關於自己的資訊。但是,如果沒有自我同情,即使在安全空間中讓自己變得脆弱,也會感覺像是自我毀滅,這使得采取這一步更加困難。相反,善待自己可能會給我們一個安全的著陸點,無論展現我們的脆弱性將我們引向何處。這樣,我們就不需要對如果我們與他人分享我們的掙扎,一切都會順利進行的想法抱有太多信心。相反,我們可以更加信任自己能夠處理任何結果。

幸運的是,我們的自我同情水平並非一成不變,而且可以透過有意培養來提高。例如,寫作練習可以透過有意識地、接受地書寫自己的感受,提供支援性的話語並反思他人如何分享困難的經歷,來幫助人們改變他們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的看法。透過培養一種友善、正念的態度對待自己,我們可以更自在地展現我們的脆弱性。反過來,這種練習可以加強我們的親密關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