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棄的蟲子成為糟糕的父母

研究人員表明蠼螋會將創傷傳遞給後代

蒂姆·謝潑德 蓋蒂圖片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有些傷疤比其他的更深刻,而早年喪親可能是人生中最具改變性的事件之一。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哺乳動物物種,已知會將這種創傷傳遞給下一代。現在,生物學家已經表明,被遺棄的昆蟲也會以不同的方式與自己的後代互動。正如《皇家學會學報 B》報道的那樣,幼年蠼螋被遺棄自生自滅後,長大後會成為不太稱職的父母。

與大多數脊椎動物物種不同,蠼螋幼蟲在必要時可以獨自生存。因此,時任德國美因茨約翰內斯·古騰堡大學進化生物學家的喬爾·默尼耶和他的同事們想知道,母親的缺失是如何在這個有鉗狀尾須的節肢動物的家族中傳遞的。在他們的實驗中,40只蠼螋母親共撫養了1600只若蟲;另外1600只若蟲被遺棄隔離自生自滅。研究人員發現,受到養育的雌性若蟲長大後成為盡職盡責的母親——勤奮地清潔卵,餵養和保護若蟲。相比之下,在沒有母親的情況下長大的雌性蠼螋在照顧幼崽方面表現不佳。它們餵養後代的頻率較低,並且在保護它們免受捕食者侵害方面效果較差。

這種創傷很可能具有遺傳成分。生物學家還觀察到,即使被遺棄母親的幼崽由養父母撫養長大,這些幼崽仍然比對照組接受的照顧不足。這些結果表明,不良照顧的某些方面是遺傳的。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默尼耶說,對昆蟲育兒的研究可以為了解家庭動態和社會行為的起源提供見解,他現在在法國圖爾大學工作。“具有親代撫育的節肢動物物種不多,”他指出。“但是,那些確實具有親代撫育的物種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家庭生活是如何演變的以及為什麼會演變。”

更多代際創傷

忽視
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的心理學家表示,沒有母親養大的老鼠與自己的幼崽互動較少。相反,這些齧齒動物花費更多時間進行非母性行為,例如挖掘、攀爬和追逐自己的尾巴。它們的女兒長大後也會表現出相同的行為模式。

虐待
兒童虐待可以在猴子的世代之間傳遞。埃默裡大學耶基斯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在16只幼年時被母親虐待的雌性恆河猴中,有9只也虐待了它們的第一胎幼崽。由非虐待母親撫養長大的雌性猴子沒有表現出這種行為。—R.N.

瑞秋·努維爾 是一位科學記者和作家。她的最新著作是《我感到愛:MDMA 以及在破碎世界中尋求聯絡》(布盧姆斯伯裡出版社,2023 年)。在 X 上關注她 @RachelNuwer

更多作者:瑞秋·努維爾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14 卷 第 4 期本文最初以“被遺棄的蟲子成為糟糕的父母”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14 卷 第 4 期(),第 21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416-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