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麼?虎鯨可以模仿人類的語言——即使只是幾個詞。
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一隻雌性虎鯨可以模仿短語“你好”、“再見”、“艾米”和“一、二、三”。這隻虎鯨還可以模仿狼嚎、大象的喇叭聲、吱吱作響的門聲和“覆盆子”的聲音。而且她很快就再現了新的聲音,有些在第一次嘗試時就成功了。
科學家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報告說,眾所周知,虎鯨彼此之間使用一系列聲音進行交流,而且這些動物甚至表現出“方言”——特定於某些動物群體的交流訊號的變化。研究結果表明,一隻圈養鯨魚能夠巧妙地模仿不熟悉的聲音,這暗示著模仿可能在建立虎鯨獨特的“聲音傳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圖片庫:俄羅斯美麗的虎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維多利亞市 Aquagreen Marine Research 的生物學家 Rachael Griffin 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 Live Science:“虎鯨交流的複雜性反映了它們複雜的社會結構和心智理解。” Griffin 沒有參與最近的研究。
鯨語
野生虎鯨是如何發展其獨特的方言尚不清楚,研究作者希望測試圈養虎鯨的模仿能力,看看這是否可能是一個因素。
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與法國昂蒂布 Marineland 水族館中一隻名叫 Wikie 的 14 歲圈養虎鯨合作。在 30 次試驗中,科學家們向 Wikie 展示了訓練員錄製的不熟悉的聲音和單詞,然後指示鯨魚以空中發聲(而不是水下發聲)的方式進行復制。研究作者報告說,之前的 Wikie 訓練課程已經訓練她對“這樣做”的命令做出反應以獲得魚的獎勵。
然後,科學家們使用動態時間規整 (DTW)(一種對映兩個線性序列的演算法,計算它們匹配的位置)將她的叫聲與原始聲音進行比較。研究人員還讓蒙著眼睛的評委聽音訊樣本——原始樣本和虎鯨產生的樣本——並判斷錄音聽起來是否相似。
研究人員發現,Wikie 成功地複製了所有聲音,其中大多數嘗試次數少於 10 次。她成功地再現了一些聲音——例如短語“你好”和“一、二、三”——在她第一次嘗試時。研究作者報告說,它們不是完美的模仿,但它們肯定是可識別的。
成功“發音”的速率各不相同;根據該研究,Wikie 產生準確版本的“你好”的機率為 55%,而她的“再見”的準確率僅為 21%。
有趣的是,DTW 分析表明,在某些情況下,Wikie 對不熟悉聲音的模仿比她對熟悉聲音的模仿更好,科學家們指出。
談話,談話
虎鯨並不是動物王國中唯一模仿大師。科學家在 2007 年 5 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報道說,波爾卡圓點黃蜂蛾模仿了一種味道不好的蛾子物種發出的警告顫音,以保護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害。一種名為瑪吉貓的貓科動物,原產於亞馬遜,模仿花斑絹毛猴的叫聲,以引誘毫無戒心的猴子獵物,而一種被稱為叉尾卷尾的鳥可以模仿多達 45 種其他鳥類的警報聲,這是根據 2014 年 5 月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得出的結論。
另一種傑出的模仿者是琴鳥,它不僅模仿其他動物,還模仿建築裝置和汽車喇叭的聲音,這在 2009 年的紀錄片系列片“BBC Earth”中得到了展示。
某些型別的鳥類,如鸚鵡、長尾鸚鵡和鳳頭鸚鵡,尤其擅長模仿人類語言。事實上,最近一隻非洲灰鸚鵡因模仿人類語言非常準確而成為頭條新聞,以至於這隻鳥在一起謀殺案審判中被提及,據稱它說出了可能是其主人在被殺前的遺言。
2006 年,科學家在《生物學快報》雜誌上報道說,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努特卡海峽的一隻虎鯨可以模仿海獅的叫聲——可能是因為這隻虎鯨是獨居的“並且渴望得到關注”,分析這些叫聲的研究人員之一 Griffin 說。
無意義的聲音
最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會說話”動物的例子:一隻白鯨,在聖地亞哥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基金會,它會說“out”這個詞;還有一隻動物園大象,在韓國,名叫 Koshik,它會說韓語的“你好”、“好”、“不”、“坐下”和“躺下”。
維也納大學的生物聲學家和這頭大象研究的合著者 Angela Stoeger-Horwath 此前告訴 Live Science,與人類一起生活或透過圈養習慣於人類的動物可能會模仿人類語言的元素,以加強社會聯絡。
但她補充說,僅僅因為動物可以模仿人類的聲音,並不意味著它們理解我們的語言。
Stoeger-Horwath 說:“科希克似乎主要使用這些發聲作為與人建立聯絡的一種方式,而不是為了它們的含義。”
這項新研究的發現表明,虎鯨可以透過聆聽來學習和模仿新的聲音。然而,由於實驗是在水上進行的,因此結果並未表明野生虎鯨可以多準確地再現它們在水下聽到的不熟悉的聲音,並且需要進一步調查來衡量模仿在虎鯨社會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科學家們在研究中寫道。
研究結果於今天(1 月 30 日)線上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B:生物科學》雜誌上。
編者推薦
版權所有 2017 年 LiveScience.com,Purch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再分發此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