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的靈長類骨骼揭曉

這具近乎完整的微小生物遺骸支援了人類譜系早期起源的觀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2002年在中國出土的一具近乎完整的微小生物化石,加強了類人猿靈長類動物——其現代成員包括猴子、猿和人類——至少在5500萬年前就已出現的觀點。然而,這種化石靈長類動物不屬於那個譜系:它被認為是已發現的最早的樹棲小型靈長類動物跗猴的祖先,表明即使在這個早期,跗猴和類人猿群體就已經分開了。

這種四肢纖細、長尾的靈長類動物,今天在《自然》雜誌上被描述,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倭狐猴的大小,研究人員估計其體重在20到30克之間。這種哺乳動物的特徵非常奇特,其頭骨、牙齒和肢骨的比例與跗猴相似,但其腳後跟和腳骨更像類人猿。“這種混合的特徵在任何現存或化石靈長類動物中都從未見過,”研究作者、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克里斯托弗·比爾德說。

透過分析化石的近1200個形態學方面,並將它們與156種其他現存和已滅絕的哺乳動物進行比較,該團隊將這種古老的靈長類動物置於跗猴家族樹的根部附近。這種生物被命名為阿喀琉斯始祖猴,其屬名大致翻譯為“原始長尾猴”,而種名則對該生物類人猿般的腳後跟骨頭表示一種諷刺的認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
比爾德及其同事仔細研究的解剖學特徵數量遠高於單個研究通常涵蓋的範圍,這主要歸功於儲存完好的化石的高解析度掃描以及該團隊長達十年的詳細分析。“這真是太棒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羅哲西說。“從這些化石中可以提取的每一個細節都被提取出來了。”

論文的合著者、北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倪喜軍表示,該靈長類動物的遺骸是從頁岩層中發現的,該頁岩層是由5480萬至5580萬年前在中國東部一個湖泊中沉積的沉積物形成的。比爾德說,大約在這個時期,已經發現了靈長類動物的碎片化石,但那些通常只由牙齒和頜骨組成;在新的發現之前,儲存最完好的最古老靈長類動物骨骼來自大約4800萬年前。

比爾德說,由於化石表明跗猴和類人猿靈長類動物群體在那之前就已分裂,因此類人猿譜系至少也有那麼古老。他說,他和其他人之前曾根據較少的證據提出大約在這個時候跗猴/類人猿分裂的觀點。

它長的後肢和抓握的腳表明阿喀琉斯始祖猴生活在樹上,一條被認為至少是其身體兩倍長的尾巴幫助它在從一個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時保持平衡。該靈長類動物眼眶的大小適中,暗示它在白天活動。

該靈長類動物牙齒的大小和形狀——尤其是尖銳的前臼齒,非常適合於剪下獵物——強烈暗示這種微小的哺乳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這種獵物會很豐富,因為阿喀琉斯始祖猴是在全球氣溫異常高、叢林向北延伸至北極的時代進化的。“那是靈長類動物的好時光,”比爾德說。

由於阿喀琉斯始祖猴位於跗猴家族樹的根部附近,科學家們說它可能類似於尚未被發現的位於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群體根部的生物——包括最終產生人類的類人猿譜系。“如果你把靈長類動物的進化追溯到它的開始,[阿喀琉斯始祖猴] 最有可能就是我們祖先的樣子,”羅說。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2013年6月5日首次發表

Sid Perkins, who writes most often about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paleontology, is based in Crossville, Tenn.

More by Sid Perkins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