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吸收熱量,減緩全球變暖步伐

大西洋和南大洋可能是全球變暖加速放緩的原因——但這不會持續太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最新發布的資料表明,21世紀全球氣溫上升的停頓是由於大西洋和南大洋深處的熱阱造成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趨勢可能與大約30年的全球變暖和降溫週期有關。

這項研究可能為科學家之間長期存在的爭論畫上句號,即為什麼在20世紀末快速增長之後,氣溫上升會停止。

“我們對結果並不感到驚訝,但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證明這一點,”該研究的合著者、華盛頓大學應用數學兼職教授董家齊 (Ka-Kit Tung) 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董家齊與中國海洋大學的陳顯堯(Xianyao Chen)合作,陳顯堯是去年在華盛頓大學的訪問教授。他們的研究於今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 雜誌上。

當來自熱帶地區的、被太陽曬熱的鹹水沿著大西洋的洋流到達格陵蘭島和冰島海岸時,就會形成熱阱。當鹽度較高的熱帶水到達北大西洋時,其更大的密度會導致其下沉,這個過程稱為暖鹹水下沉。

“當[水]下沉時,它會直接向下,下沉會帶走熱量,”董家齊說。

研究表明,由於大氣層的儲存能力有限,地球約 90% 的熱量儲存在海洋中。

鹹水“下沉”是迴圈的一部分
較高的水溫增強了攜帶水向北流動的洋流速度。 湧入的暖水開始融化北大西洋的冰,將更多的淡水與海洋混合。 融化使鹽水的密度降低並減緩了洋流,最終使系統變回變暖迴圈。

研究人員表示,20世紀後30年的變暖中,約有一半是由於全球變暖造成的,而另一半是來自大西洋的熱迴圈,該迴圈使熱量保持在海洋表面附近。

根據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的資料,大西洋洋流上次發生變化是在 2000 年左右。從那時起,全球年平均地表氣溫的變化一直穩定在比 1951 年至 1980 年設定的基準期平均水平高約 0.5 攝氏度(0.9 華氏度)。

董家齊表示,華盛頓大學的這項研究首次將暖鹹水下沉用作全球氣溫趨勢的一種可能解釋。

近年來,全球變暖已將變暖和降溫週期轉變為更像階梯狀的模式,其中“降溫”週期僅能阻止全球氣溫的持續上升。

更多熱量正在到來
他說,根據以往的趨勢,當前的“降溫”週期可能已經過半。 預計大約十年後將再次恢復快速變暖,儘管很難做出準確的預測。

之前的研究曾將太平洋作為熱阱的可能位置。 然而,這項最新研究表明,由於太平洋的熱迴圈發生在更接近海洋表面的地方,因此其容量無法解釋全球變暖趨勢中觀察到的變化。

董家齊說,改進的儀器裝置已幫助科學家更準確地繪製世界海洋更廣泛樣本中的溫度。 以前,研究人員透過從船上投放儀器並進行剖面分析來繪製海洋溫度。

“問題在於它們不是常規的,你有更多的船隻,你就有更多的測量資料,”他說。

現在,研究人員不再主要沿著航運路線進行研究,而是使用 Argo 浮標來幫助收集資料。 魚雷狀的機器人可以自動導航和自動推進,並且能夠潛入水下深處以收集溫度讀數,並在返回海面時將其傳輸到衛星。 這使得可以在世界各大洋進行更廣泛的溫度取樣。

歷史資料也支援了持續數十年的變暖和降溫週期的存在。 研究人員發現來自英格蘭中部的資料表明,40 至 70 年的氣候週期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