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首席科學家談預算縮減、唐納德·特朗普以及他最大的遺憾

約翰·霍爾德倫在《自然》雜誌上談論了在白宮近八年的起起落落

約翰·霍爾德倫。

約翰·霍爾德倫對聚光燈並不陌生。在他漫長的科學職業生涯中,霍爾德倫(一位受過訓練的物理學家)曾致力於氣候變化和核不擴散等有爭議的問題。

但在近八年的時間裡,他作為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的科學顧問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主任,獲得了更高的知名度。

隨著奧巴馬將於 2017 年 1 月離開白宮,現任任期最長的美國科學顧問霍爾德倫最近與《自然》雜誌進行了一次廣泛的交談。為了簡潔和清晰起見,該採訪經過了編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民意調查繼續顯示,美國公眾對科學的看法與科學家們的看法之間存在分歧。奧巴馬是否為改變人們對科學的看法做了足夠多的努力?
總統在使科學對年輕人來說變得很酷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這在各種資料中已經很明顯:您看到更多孩子註冊科學課程,更多孩子參加科學展覽,更多孩子去“創客空間”。我們在這個國家大幅增加了大學畢業的工程師人數。我說“我們”,但顯然,這是一個包括學院和大學在內的大型合作行動。

我不確定您指的是哪些民意調查,但我的印象是,公眾對科學、技術和創新的興趣和熱情比本屆政府剛開始時更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和其他政府機構的領導人討論了一種普遍的看法,即我們正在培訓過多的博士。您對此擔心嗎?
如果我們培訓的每一位博士都認為她或他唯一可以接受的職業軌跡是學院或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那麼確實如此:我們培訓的博士數量超過了這種職位的空缺數量。但事實上,博士學位是一種非常通用的學位。它不僅僅證明您比幾乎任何人都更瞭解一個狹窄的課題,還證明您有決心、專注、承諾和智力能力來解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博士們正在在整個經濟領域找到建設性和有益的就業機會,總體而言,我們的觀點是,在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求仍然多於接受培訓的人才。

如果您可以回到過去,您還會再次成為科學家嗎?您會做任何不同的事情嗎?
我肯定會再次成為一名科學家。我的妻子是一位生物學家,她擁有斯坦福大學的生物學博士學位,我有時會羨慕生物學家的生活,因為他們可以在許多壯觀的地方工作。她在落基山脈的高海拔地區研究昆蟲與植物的相互作用。我們曾在世界各地的珊瑚礁中一起潛水,而她實際上是在工作。我有時有點羨慕那種生活。

您擔心未來的科學資金嗎?
總統一直建議為科學技術提供比國會願意透過的資金更多

提交給 NIH 的提案的成功率約為 17%——也就是說,我們資助了 NIH 收到的六分之一的提案。而且這些提案已經是經過自我篩選的。除非他們認為自己有一個非常好的想法、一個有能力的團隊和一個可行的策略,否則研究人員不會費心向 NIH 提交提案。如果您問 NIH 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他們收到的提案中有多少值得資助,他會告訴您 50%。

這意味著我們正在資助 NIH 提出的約三分之一的潛在的富有成效、有影響力和具有突破性的研究。但是 NIH 的年度預算超過 300 億美元。在當前的預算形勢下,將 300 億美元的預算大幅增加一個係數(例如 50%)並非易事——更不用說像主任柯林斯所說的那樣,從研究質量來看,需要增加 100% 或更多。 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情況也是如此——值得資助的提案遠遠多於他們能夠資助的提案。這是一個一直存在的問題。我希望看到更多公眾支援增加公共研發支出。

2010 年未能透過的全面氣候法案有時被認為是政府最大的失敗。您當時告訴總統什麼?您有什麼遺憾嗎?
在這種環境中的遊戲規則之一是,我不談論我告訴總統什麼,或者總統對我說什麼。但我會告訴您,總統和我本人都非常希望看到全面的氣候立法獲得透過。我們沒有得到。所以,當然,我們感到失望。

我們竭盡所能,利用行政權力來推進明智的氣候變化議程。我們制定了該國前所未有的最雄心勃勃的輕型車輛燃油經濟性和二氧化碳減排標準,並隨後制定了重型車輛標準。我們制定了大量新標準,以提高電器、建築物和工業的能源效率。我們在預算允許的範圍內,增加了地球觀測和氣候科學的預算。

即使在今天,如果我們可以從國會獲得一項法案,使我們能夠比使用行政權力所能做的更多,我們將非常樂意。

由於法律挑戰,政府為減少發電廠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制定的法規已經陷入困境。 而且,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表示,如果他當選,他將試圖將美國撤出巴黎氣候協議。您對這些政策能夠倖存下來感到樂觀嗎?
是的,我很樂觀。許多這些政策——所有這些政策——都得到了職業公務員(而不僅僅是政治任命者)的熱情追求,因為它們顯然是正確的事情。我認為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現在全球已經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果我們退出巴黎協議,美國將成為一個棄兒。

雖然我不想涉足政治,但我懷疑,如果特朗普先生當選,他會發現他在競選期間所說的關於巴黎的內容並不完全正確。他在競選期間說,巴黎協議意味著外國官僚將能夠決定美國的能源選擇。這根本不是真的。這遠非事實。如果他當選,他就會明白這一點,我認為他——像任何新總統一樣——都會堅持巴黎協議。

科學在今天已經全球化。您認為這會使事情變得多麼複雜?監管機構能跟上嗎?
我本週將前往中國參加戰略與經濟對話以及美中創新政策對話。我將與我的中國同行、科技部部長萬鋼討論其中一些問題以及我們正在採取的措施。

我們在生物醫學問題上與中國進行了大量合作。我們一直在與他們討論功能增益研究和基因編輯問題。事實上,當人們對基因編輯的興趣隨著CRISPR 技術的興起而出現時,[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研究院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採用一種非常類似於阿西洛馬(1975 年確立重組 DNA 研究規則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的形式,但具有很強的國際性。中國頂尖人物來討論這些技術的含義,以及我們作為一個全球科學界應該如何思考如何監管它們。

在阿西洛馬,每位從事重組 DNA 研究的科學家都聚集在一起。但是現在,中國有研究人員正在使用 CRISPR 編輯人類種系,因為這在那裡是合法的——而且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研究人員。它在這裡可能是合法的。
而且我們有高中生可以使用CRISPR 技術,所以我並不是說這一切都用蝴蝶結整齊地系在一起了。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當這項技術如此廣泛可用且相對容易使用時,它與控制核武器技術有很大不同。眾所周知,這同樣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這是一項艱苦的工作。

一些科學家和政策專家擔心,儘管這裡商業航天業興起,美國在太空領域正在失去優勢。您對美國太空計劃的未來有何看法?
我們進入政府時就知道,我們必須重新平衡 NASA,我們有一個由諾姆·奧古斯丁擔任主席的委員會,該委員會審視了太空計劃,並宣佈星座計劃(NASA 的載人航天工作)是“不可執行的”。該報告為我們縮小星座計劃的規模提供了資訊。我們仍然有一個獵戶座多用途太空艙。我們仍在開發太空發射系統,這是一種重型火箭。但我們將其規模縮小到足以有足夠的資金來振興地球觀測、振興行星科學、振興機器人探索,以考慮新的任務。

奧巴馬上任後不久就表示,這將是有史以來最透明的政府。但記者發現一些機構相當不透明
在政府執政的頭幾個月,總統釋出了關於透明度、科學誠信和政府公開的行政命令。我被委任負責多項實施工作。這一直是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在本屆政府中的工作重點。我們已經讓幾乎所有部門和機構都制定了政策,供公眾審閱和評論,然後最終確定了關於公開和科學誠信的政策。我認為我們在開放資料方面、在聯邦資助研究成果的公開出版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我不會說這項工作已經完成。

政府內部總是有一種傾向,其中一些是完全合理的,即不提前暴露內部審議。你知道,讓總統的高階顧問與來自《自然》、《科學》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坐在同一個房間裡進行討論是相當有挑戰性的,因為如果你這樣做,沒有人會提出試探性的想法,因為擔心試探性的想法會以既成事實的形式出現在新聞中。

您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我最大的遺憾,首先是我們在預算方面未能做得更好。而且,我不認為這是我們的錯。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有策略可以傳遞給我的繼任者,說“這是你可以做得更好的方法”。

您在地球上最強大的機構工作了將近八年。您對人類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是變得更樂觀還是更悲觀?
我變得更加樂觀了,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奧巴馬總統提供的非凡領導力。幾十年來,我一直認為,如果人類社會要解決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科學、技術和創新至關重要。我有幸為一位近八年來抱持相同觀點的總統工作。

本文經許可轉載,首次發表於2016年7月6日。

Sara Reardon is a freelance biomedical journalist based in Bozeman, Mont. She is a former staff reporter at Nature, New Scientist and Science and has a master's degree in molecular biology.

More by Sara Reardon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