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人腦海中都有內在聲音

人們體驗“內在語言”的程度差異很大,這些差異對於執行某些認知任務至關重要

Illustraion of many colored heads talking

ARTQU/Getty Images

我們大多數人都有“內在聲音”,並且傾向於認為每個人都有,但最近的證據表明,人們體驗內在語言的程度差異很大,從幾乎持續不斷的喋喋不休到幾乎沒有自言自語。“在你開始提出正確的問題之前,你都不知道甚至存在這種差異,”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認知科學家加里·盧皮安說。“人們真的很驚訝,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都和他們一樣。”

來自盧皮安和他的同事,哥本哈根大學的認知科學家約翰內·內德加德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些差異不僅是真實的,而且還對我們的認知產生影響。內在聲音較弱的參與者在心理任務(例如,衡量言語記憶)中表現不如內在聲音較強的參與者。研究人員甚至提議將缺乏內在語言稱為“內語缺失症”,並希望命名它將有助於促進進一步的研究。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了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驚人多樣性。“它說明了我們主觀體驗的驚人多樣性,”盧皮安說。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使用內在語言來輔助各種心理功能。“過去的研究表明,內在語言是自我調節和執行功能(如任務切換、記憶和決策)的關鍵,”卡爾加里皇家山大學內在語言研究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獨立學者法米拉·拉西說。“一些研究人員甚至提出,沒有內在聲音可能會影響 這些以及其他對自我意識重要的領域,但這並非確定無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內在語言研究人員知道它因人而異,但研究通常使用主觀衡量標準,例如問卷調查,並且很難確定人們所說的腦海中所發生的事情是否是真實發生的。“反思自己的內在體驗非常困難,而且大多數人在剛開始時都不太擅長,”英國杜倫大學的心理學家查爾斯·費恩霍夫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一些研究人員之前提出,研究參與者對不同物體名稱是否押韻的判斷可以作為內在語言的客觀衡量標準,但這項新研究是第一個證明缺乏內在語言會影響某些認知任務表現的研究。

盧皮安之前曾使用名為“內在表徵問卷 (IRQ)”的衡量標準評估了 1,037 人,作為正在進行的研究的一部分。對於 IRQ 的言語部分,參與者在 1 到 5 的量表上表明對諸如:“我以與自己對話的形式思考腦海中的問題”等陳述的同意程度。

對於這項新研究,盧皮安和內德加德招募了 47 名在內在聲音方面得分最高和 46 名得分較低的參與者——大致在前五分之一和後五分之一的分數段。然後,他們給這些參與者佈置了他們認為可能受內在語言使用影響的四項語言相關任務。在第一項任務中,參與者被短暫展示五個單詞,並被要求重複它們。第二項任務涉及參與者說出兩張圖片中物體的名稱是否押韻。在這兩項實驗中,內在語言較少的小組的回答準確率都較低。對於押韻判斷,內在語言較多的人也更快。“這項範圍廣泛的研究真正測試了內在語言在認知益處方面給我們帶來的東西,”費恩霍夫說。

測試結束後,研究人員詢問參與者在這些任務中是否大聲說話。兩個小組中都有相似比例的人表示他們這樣做了,當研究人員僅比較這些參與者時,兩組之間的差異消失了,這表明大聲說出來可以彌補缺乏內在語言的情況。

第三項任務測試了任務切換——快速地從加法或減法切換,無論是根據提示還是以交替方式進行。之前的研究表明,人們使用內在語言來指導自己進行任務切換。第四項任務尋找參與者在區分兩個輪廓之間的差異方面的能力差異,這兩個輪廓來自同一類別或不同類別(例如,兩隻不同的貓與一隻狗和一隻貓),因為語言會影響類別和標籤。各組在這些任務中沒有表現出差異。盧皮安認為,人們可能可以使用許多其他策略來進行任務切換,例如使用手指來跟蹤,而內在語言可能對視覺相似性判斷沒有幫助。

這項研究可能具有醫學意義。“內在語言較多的人可能在思考中更依賴語言,”盧皮安說。“因此,中風造成的語言障礙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影響,他們可能會從不同的治療方法中受益。” 巴黎腦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拉迪斯拉夫·納爾博爾奇克(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理解內在語言如何發展對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兒童表示語音的能力差異可能會影響學習聲音和文字之間關係的能力,”他說,這反過來“可能會影響他們學習閱讀和寫作的方式,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教育產生巨大影響。”

研究人員提議給缺乏內在語言起一個名稱:“內語缺失症”(來自希臘語:an 意思是“缺乏”,endo 意思是“內在”,phasia 意思是“語言”)。他們希望這將促進進一步的研究,並指出當“視覺想象缺失症”一詞被創造出來用於缺乏視覺心理意象的人時,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它幫助人們找到和綜合關於某個主題的研究,”盧皮安說。“如果研究某些東西的人用不同的名稱稱呼它,它就會變得更加分散。” 一個線上社群也圍繞視覺想象缺失症形成,目前擁有超過 60,000 名成員。

但對於這種方法也存在異議。“我不相信創造一個新術語是有幫助的;它可能會使這種體驗模式被視為一種疾病,”費恩霍夫說。“我寧願宣傳這樣一種資訊,即內在體驗的多樣性應該是我們的出發點——沒有兩個頭腦是相同的。” 費恩霍夫指出,低內在語言組的參與者只是在某個量表上衡量的後五分之一。“這絕不是完全沒有內在語言,”他說。研究人員希望透過招募得分極低的參與者來進一步研究這個問題,以調查是否真的存在完全沒有內在語言的情況。“這絕對在議程上,”盧皮安說。

內在語言對於給定的個體也會有所不同。“我們的內在體驗可能會因時而異,具體取決於我們正在做什麼,”費恩霍夫說。“我們的工作表明,內在語言在一系列可靠的維度上有所不同。” 這包括它有多像對話,是否精簡以及其情感質量。“未來有趣的問題是,某些型別的內在語言是否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特定的認知挑戰,而不僅僅是總體上有多少內在語言在進行,”費恩霍夫說。

未來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將是獲得更客觀的內在語言差異衡量標準,例如使用腦成像。“你可以嘗試從腦訊號中解碼參與者是否在聽到聲音,什麼樣的聲音等等,”納爾博爾奇克說。“這將是合乎邏輯的下一步。”

就目前而言,這些差異,連同視覺想象缺失症和聯覺(將一種感官體驗為另一種感官),說明了人們的內心世界可能有多麼不同。“這是理解人類意義之謎的巨大組成部分,”納爾博爾奇克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