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審查了現有證據後表示,太陽總能量輸出的已知變化無法解釋近期的全球暖化。這一判斷髮表在9月14日的《自然》雜誌上,對一些全球暖化懷疑論者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太陽輸出或光度的長期變化可能是當前氣候模式的驅動因素。
人為造成的全球暖化的證據清晰地體現在過去1000年地球重建溫度的圖中。溫度從100年前開始急劇上升,形成了所謂的曲棍球棒圖。一個合理的問題是,太陽活動等自然變化是否可能導致或促成了曲棍球棒向上彎曲的葉片,可能是因為太陽的光度在幾個世紀或更長時間內變化很大。“問題是,過去是否有同樣溫暖的時期,答案是否定的,”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湯姆·威格利說。他和三位同事將基於樹木年輪、冰芯和其他資料的多種溫度重建的平均值,與包括不同程度太陽變化(從小到推測的高量)的北半球溫度模型進行了比較。在所有情況下,“你得到的結果看起來非常像”真實樣本的觀測結果,他說。“過去100年的暖化程度超過了過去1000年的任何時期。”
該小組指出,這種一致性與太陽物理學家對太陽如何運作的最新理解相符。太陽的光度會隨著太陽黑子和光斑(輸出增強的明亮區域[參見上方圖片])的11年週期而上下波動,幅度小於0.1%。這個週期解釋了太陽的大部分變異性。最近的模擬強化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太陽內部的對流迅速平滑了內部熱點,使其集中的熱量無法像岩漿湧出那樣逸出,研究人員指出。他們說,這種慣性使得表面變化能夠產生明顯的影響,並解釋了為什麼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其他變異來源。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懷疑論者可能希望在一些揮之不去的不確定性中找到避難所。太陽紫外線或磁化等離子體輸出的變異性知之甚少,並且可能以光度無法做到的方式影響氣候。一些研究人員還聲稱在過去10000年中看到了長期或過度活躍的太陽光度的跡象,儘管“如果它們發揮某種作用,這些可能的長期太陽效應與前所未有的人為變化相比微不足道,”伊利諾伊大學的地質學家胡峰勝說,他報告了一種較長週期的證據。